时间: 2025-04-27 21:17: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17:35
九日阅武预观军容退而纪事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遨头不管菊花寒,簇队晨登上将坛。
戏马台前千古事,筹边楼下万人看。
弓声浏亮秋风劲,旗采精明宿雨乾。
后部铙歌归较晚,雪西烽火报平安。
在这寒冷的菊花盛开的季节,毫不在意,队伍早晨聚集在将军的坛上。
戏马台前的历史故事流传千古,楼下的边防筹备,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观看。
弓箭的声音在秋风中清晰响亮,旗帜在雨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
后方的铙歌归来得较晚,西边的烽火传来平安的消息。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洪咨夔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深厚的军事素养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结合军事和政治,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是一年中重视登高望远的节日,诗人借此机会描绘军队的盛况,表达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军事阅兵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军队的关注。开头两句以“菊花寒”引入秋天的气息,暗示时节的变迁,紧接着描绘将士们在晨光中的聚集,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士气。诗中“戏马台前千古事”一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传达出对古代英雄事迹的怀念。
接下来的描写,“弓声浏亮秋风劲,旗采精明宿雨乾”,展现了军队的威武与整齐,暗示着强盛的国力和士兵们的斗志。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后部铙歌归较晚”反映出战事的紧张与和平的渴望,而“雪西烽火报平安”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既有对和平的期待,也有对安定局势的庆贺。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与关注,同时也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军事文化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军事的赞美与对和平的向往,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关心与期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强大军队和安定生活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戏马台”最可能是指什么?
诗中的“弓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雪西烽火”主要传达了什么信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两首诗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和平美好的向往。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