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52: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52:06
挽吴别驾
作者: 李之世 〔明代〕
含砂终误毒,抱玉岂鸣冤。
一死酬臣节,千秋作礼魂。
棘林新鬼哭,白日帝城昏。
不是能尸谏,何由感至尊。
这首诗表达了对吴别驾的哀悼和对其遭遇的不满。诗中说,含有沙子的东西最终会误导人,抱着玉的却无法申冤。一死是为了报答忠臣的节操,千秋之后只留名魂。棘林中的新鬼在哭泣,白日下的皇城显得昏暗。并不是尸体能够劝谏君王,如何才能感动至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之世,明代诗人,生于浙江,擅长诗词,尤以抒情见长。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象,表达对忠臣的哀悼和对时局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忠臣多遭遇不公,李之世以此诗表达对吴别驾的不幸遭遇的惋惜,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无奈与悲愤。
《挽吴别驾》是一首充满悲怆与愤懑的挽诗,李之世通过对吴别驾生平的回顾,表现了对忠臣遭受冤屈的深切同情。全诗以悲痛的口吻诉说对吴别驾命运的无奈与哀怨,诗中“含砂终误毒”与“抱玉岂鸣冤”的对比,巧妙地揭示了忠诚与冤屈之间的矛盾。
在“棘林新鬼哭,白日帝城昏”中,诗人将新鬼与白日的对比,构筑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绝望的氛围。这不仅暗示了吴别驾的冤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无情。
最后一句“不是能尸谏,何由感至尊”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质疑,忠臣的死难道不能唤醒统治者的良知吗?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传达了诗人对忠臣不公遭遇的愤怒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李之世作为一个忠臣之子的悲愤与无奈,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吴别驾的哀悼,表达了对忠臣命运的悲愤,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控诉,体现了深厚的忠诚与对权力的不满。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之世的《挽吴别驾》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悲痛
诗中“含砂终误毒”中的“砂”主要象征什么?
a) 忠诚
b) 隐患
c) 权力
“何由感至尊”反映了诗人对君主的什么态度?
a) 尊敬
b) 绝望
c) 期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