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8:42
满江红 风雪行丹阳道中
作者:陈维崧 〔清代〕
秃树僵杉,趁玉舞离披作势。经多少,断桥仄涧,破楼枯寺。
毡笠裹风嗟觱发,笋舆兀雪愁颠踬。
谢邮亭汤社点红姜,招行骑。
凿不破,琉璃水。冻不了,鱼龙市。
笑吴儿长鬣,有船难使。
冻雀迎人篱角噪,村翁傲我墙根睡。
撒晶盐迷却吕蒙城,心如醉。
在风雪中,光秃的树木和僵硬的杉树,伴着玉屑般的雪花,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景象。经过多少年,断桥在狭窄的山涧上,破旧的楼阁和荒芜的寺庙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孤独。
我披着毡笠,随风哀叹,脚下的雪路令人愁苦而跌倒。
在谢邮亭的汤社里,热气腾腾的姜汤温暖了身心,招手叫来骑马的朋友。
那冰封的琉璃般的水面,谁也无法凿破,鱼龙市场也无法解冻。
看吴儿的长鬣,船只却难以启航。
冻雀在篱角里鸣叫,村里的老翁依旧在墙根下安然入睡。
撒下的晶盐迷惑了吕蒙城,我心中如醉。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45-1711),清代著名词人,以豪放和深情著称,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抒发自身的孤独与思考,反映了人生的不易。
《满江红 风雪行丹阳道中》是一首描写冬日风雪的古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感慨。诗的开头以“秃树僵杉”引入,形成了一幅苍凉的冬日画面,给人以沉重的感受。接着,通过“断桥仄涧,破楼枯寺”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往日繁华的追忆与现实的对比,突显了孤独的情绪。
诗中运用大量生动的意象,如“毡笠裹风嗟觱发”,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风雪中的艰辛与无奈。而“谢邮亭汤社点红姜”的描写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温暖,揭示了人们在寒冷环境中对温暖的渴望与依赖。最后,诗人以“心如醉”收尾,既是对外界环境的无奈,也是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意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冬日风雪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反映出孤独、温暖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秃树”象征什么?
a) 繁荣
b) 孤独
c) 温暖
d) 快乐
“心如醉”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喜悦
c) 对生活的豁达
d) 忧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柳宗元的《江雪》相比,陈维崧的风雪诗更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动与情感的复杂,而柳宗元的诗则更显孤寂和无奈。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