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再次前韵六首》

时间: 2025-07-29 02:24:17

诗句

斋国馈时堪出走,东山携处未生憎。

道人莫谓全无念,行乐须知此日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2:24:17

原文展示:

斋国馈时堪出走,东山携处未生憎。道人莫谓全无念,行乐须知此日曾。

白话文翻译:

在斋戒的国家馈赠时可以离开,带着东西到东山时不会产生厌恶。道人不要说完全没有念头,要知道行乐的这一天曾经有过。

注释:

  • 斋国:指斋戒的国家或地区。
  • 馈时:指在特定时间进行馈赠。
  • 东山:可能指一个具体的地名,也可能泛指山野之地。
  • 未生憎:没有产生厌恶之情。
  • 道人:指修道之人。
  • 莫谓全无念:不要说完全没有念头或想法。
  • 行乐:指享受生活,追求快乐。
  • 须知此日曾:要知道这一天曾经有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约1096-1148),字子厚,号南轩,宋代文学家、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修道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一段斋戒生活后,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以及对修道生活的反思。诗中提到的“斋国”和“东山”可能是作者生活中的两个不同场景,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由和快乐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斋戒生活和东山之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诗中的“斋国馈时堪出走”暗示了在斋戒的生活中,作者渴望离开,寻求自由。而“东山携处未生憎”则表达了在东山之行中,作者没有产生厌恶之情,反而感受到了快乐。最后两句“道人莫谓全无念,行乐须知此日曾”则是对修道生活的反思,提醒道人不要认为完全没有念头,要知道追求快乐的日子曾经有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生活的向往和对修道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斋国馈时堪出走:在斋戒的国家馈赠时可以离开,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 东山携处未生憎:带着东西到东山时不会产生厌恶,表达了作者在东山之行中感受到的快乐。
  3. 道人莫谓全无念:道人不要说完全没有念头,提醒道人不要忽视内心的想法。
  4. 行乐须知此日曾:要知道行乐的这一天曾经有过,强调了追求快乐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斋国和东山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
  • 提醒:通过“莫谓全无念”和“须知此日曾”的提醒,强调了内心的想法和追求快乐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追求自由和快乐,以及对修道生活的反思。通过对比斋戒生活和东山之行,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并提醒道人不要忽视内心的想法和追求快乐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斋国:象征斋戒的生活,表达了束缚和限制。
  • 东山:象征自由和快乐,表达了作者的向往。
  • 道人:象征修道生活,表达了内心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斋国”指的是什么? A. 斋戒的国家 B. 东山 C. 道人 答案:A

  2. 诗中的“东山携处未生憎”表达了什么? A. 对斋戒生活的厌恶 B. 对东山之行的快乐 C. 对修道生活的反思 答案:B

  3. 诗中的“道人莫谓全无念”提醒了什么? A. 不要忽视内心的想法 B. 要追求自由和快乐 C. 要知道行乐的重要性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诗词对比:

  • 张嵲的《再次前韵六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向往,但张嵲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修道生活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嵲的诗作。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中秋前一夕,携酒与子仁侄登多稼亭 记丘宗卿语绍兴府学前景 荔枝堂昼憩 贺皇孙平阳郡王十月十九日生辰 再登垂虹亭三首 故太恭人董氏挽词五首 和张寺丞功父八绝句 过张王庙 雪后十日日暖雪犹未融 再和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六耳不同谋 戛釜撞翁 三点水的字 慕古薄今 荒诞不经 打回票 耒字旁的字 麦字旁的字 瞒隐 車字旁的字 立刀旁的字 然即 逋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死心眼儿 软语温言 三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