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1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14:41
更漏子·夜初长
作者:冯延巳 〔唐代〕
夜初长,人近别,梦断一窗残月。
鹦鹉睡,蟪蛄鸣,西风寒未成。
红蜡烛,半棋局,床上画屏山绿。
搴绣幌,倚瑶琴,前欢泪满襟。
夜初开始变长,人们即将分别,梦中已断,一窗的残月显得格外清冷。
鹦鹉在沉睡,蟪蛄在鸣叫,西风袭来,寒意尚未完全成形。
红色的蜡烛燃烧,只剩下半幅棋局,床上的画屏映出青山的绿色。
我轻轻掀起绣幌,倚靠在瑶琴上,往日的欢愉令我泪流满襟。
冯延巳,字宗道,号阮亭,唐代词人,擅长写作词,尤其以婉约派著称。他的词风清丽、细腻,常常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境遇。
此词创作于冯延巳的晚年,正值唐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身处离别之际,内心无比惆怅,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
《更漏子·夜初长》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冯延巳通过对夜色和离别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曾经快乐时光的深切怀念。词的开头“夜初长,人近别”,就将读者引入一种即将分别的氛围。夜晚的漫长,暗示着时间的无情和人际之间的疏离感。
随后的“梦断一窗残月”更是通过意象的运用,展现了梦境的破灭与现实的残酷。月亮的残缺象征着美好时光的逝去,给人以深深的惆怅。鹦鹉的沉睡与蟪蛄的鸣叫,形成了静谧夜晚的对比,暗示了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红蜡烛与棋局的描绘,传达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时间的流逝。蜡烛的微弱光芒似乎并不能驱散内心的阴霾,半幅棋局更是象征着未完成的情感与未解的心结。最后一联“搴绣幌,倚瑶琴,前欢泪满襟”,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泪水满襟则是对离别的无奈与悲伤的直白表现。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透过细腻的描写,将孤独与怀念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作者对生活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夜初长,人近别:
夜晚刚刚开始变长,而人们即将分别,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愁绪。
梦断一窗残月:
梦境已断,窗外透出的残月更显得孤寂,表现出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鹦鹉睡,蟪蛄鸣:
细腻的描绘夜晚的安静与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孤独的氛围。
西风寒未成:
西风吹来,带着寒意,但尚未完全形成,象征着内心的复杂情感。
红蜡烛,半棋局:
通过蜡烛与棋局,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人际关系的复杂,暗示未解的情感纠葛。
床上画屏山绿:
床上的画屏描绘着青山,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自然的宁静。
搴绣幌,倚瑶琴:
轻轻掀起绣幌,依靠在瑶琴上,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前欢泪满襟:
对往日欢乐的追忆引发泪水,表达出深深的惆怅与感伤。
整首词围绕离别与怀念展开,表现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情回忆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情感细腻而真挚。
诗中“梦断”指的是:
A. 梦境的结束
B. 梦境的开始
C. 梦境的延续
D. 梦境的变化
“红蜡烛”象征着:
A. 明亮的未来
B. 时间的流逝
C. 人际关系
D. 自然景观
诗中提到的“前欢泪满襟”表现了: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现实的逃避
D. 对离别的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