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1:30: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0:04
疾风捲落叶,六月秋欲变。
云生涧底松,雷走岩下电。
雨华如棼丝,熟视乃不见。
借令车轴飞,来救龟兆遍。
常旸起民瘼,吻噪不得咽。
寄言行空龙,若药须暝眩。
狂风卷起落叶,六月的天气似乎要变成秋天。
云在涧底的松树间升起,雷声在岩下翻滚。
雨丝如同丝线般细密,仔细看却又看不见。
就像车轴飞转,来救助那龟兆般的预兆。
常旸的出现引起民众的疾苦,但喧闹的声音却难以咽下。
我寄语那空中游荡的龙,如果是药物,就要在黑暗中让人迷失。
作者介绍:李弥逊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士族,曾为官,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与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六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与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
李弥逊的《六月四日饭石门风雷大作而雨不成滴戏以诗趣之》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狂风、雷电和细雨,展现了自然的奇妙与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开篇的“疾风捲落叶”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强烈的风将落叶卷起,似乎暗示着生活中的动荡与无常。接着,“六月秋欲变”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紧迫感,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云在涧底的松树中升起,雷声在岩下翻滚,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人用极富动感的笔触将自然的声音与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雨华如棼丝,熟视乃不见”一句,展现了细雨如丝却又难以察觉的状态,仿佛在比喻人们生活中的无奈与困惑,尽管外在环境变化快速,却难以捉摸其本质。“借令车轴飞,来救龟兆遍”则引入了古代占卜的文化背景,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依赖。
全诗最后以“寄言行空龙,若药须暝眩”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神秘力量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展现了李弥逊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深刻的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对生命深刻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六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雨华如棼丝”中“棼丝”指的是什么?
A. 丝绸
B. 细雨
C. 风
D. 云
诗中提及的“行空龙”象征什么?
A. 自然
B. 神秘力量
C. 未来
D. 生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