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六月四日饭石门风雷大作而雨不成滴戏以诗趣之》

时间: 2025-05-04 01:30:04

诗句

疾风捲落叶,六月秋欲变。

云生涧底松,雷走岩下电。

雨华如棼丝,熟视乃不见。

借令车轴飞,来救龟兆遍。

常旸起民瘼,吻噪不得咽。

寄言行空龙,若药须暝眩。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1:30:04

原文展示

疾风捲落叶,六月秋欲变。
云生涧底松,雷走岩下电。
雨华如棼丝,熟视乃不见。
借令车轴飞,来救龟兆遍。
常旸起民瘼,吻噪不得咽。
寄言行空龙,若药须暝眩。

白话文翻译

狂风卷起落叶,六月的天气似乎要变成秋天。
云在涧底的松树间升起,雷声在岩下翻滚。
雨丝如同丝线般细密,仔细看却又看不见。
就像车轴飞转,来救助那龟兆般的预兆。
常旸的出现引起民众的疾苦,但喧闹的声音却难以咽下。
我寄语那空中游荡的龙,如果是药物,就要在黑暗中让人迷失。

注释

  • 疾风:急速的风。
  • 捲落叶:卷起地上的落叶。
  • 六月:指农历六月,此时天气炎热。
  • 秋欲变:秋天的迹象开始显现。
  • 云生涧底松:云在山涧的松树之间升起。
  • 雷走岩下电:雷声在岩下轰鸣时伴随闪电。
  • 雨华如棼丝:雨滴如同细丝般弥漫。
  • 熟视乃不见:再仔细看也看不见。
  • 借令车轴飞:借助车轮的飞转。
  • 龟兆遍:古代用龟甲占卜,象征预兆。
  • 常旸:指阳光明媚,常指光明的日子。
  • 民瘼:民众的痛苦。
  • 吻噪不得咽:喧闹的声音难以咽下。
  • 行空龙:空中游荡的龙,象征神秘的力量。
  • 若药须暝眩:如同药物,使人迷失方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士族,曾为官,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具有独特的个性与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六月,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与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六月四日饭石门风雷大作而雨不成滴戏以诗趣之》是一首极具表现力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狂风、雷电和细雨,展现了自然的奇妙与变化,以及在这种变化中,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开篇的“疾风捲落叶”便设定了全诗的基调,强烈的风将落叶卷起,似乎暗示着生活中的动荡与无常。接着,“六月秋欲变”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紧迫感,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云在涧底的松树中升起,雷声在岩下翻滚,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人用极富动感的笔触将自然的声音与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雨华如棼丝,熟视乃不见”一句,展现了细雨如丝却又难以察觉的状态,仿佛在比喻人们生活中的无奈与困惑,尽管外在环境变化快速,却难以捉摸其本质。“借令车轴飞,来救龟兆遍”则引入了古代占卜的文化背景,暗示着对未来的期待与依赖。

全诗最后以“寄言行空龙,若药须暝眩”作结,表达了诗人对神秘力量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展现了李弥逊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疾风捲落叶:描绘自然界中风的力量,寓意生活中的变迁。
  2. 六月秋欲变: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化。
  3. 云生涧底松:展现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
  4. 雷走岩下电:表现了雷电的强烈与震撼。
  5. 雨华如棼丝:细雨如丝,隐喻生活中的细微变化。
  6. 熟视乃不见:即使认真观察,也难以完全理解。
  7. 借令车轴飞:利用车轮飞转的比喻,象征对未来的期盼。
  8. 来救龟兆遍:指代古代占卜,暗示对未来的探求。
  9. 常旸起民瘼:阳光照耀却引起民众的苦痛,反映社会矛盾。
  10. 吻噪不得咽:喧嚣的环境使人难以安宁。
  11. 寄言行空龙:寄托对神秘力量的思考。
  12. 若药须暝眩:如药物般让人迷失方向,表达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细雨比作“棼丝”,增强了意象的细腻感。
  • 拟人:自然现象如雷电、风等被赋予了情感和意图,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较好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与对生命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疾风:象征变动不居的生活。
  2. 落叶:生命的流逝与变化。
  3. 雷电:自然的威严与不可预测。
  4. 细雨:生活中细微而难以察觉的变化。
  5. 龟兆:古代占卜文化的象征,暗示未来的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月”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雨华如棼丝”中“棼丝”指的是什么?
    A. 丝绸
    B. 细雨
    C. 风
    D. 云

  3. 诗中提及的“行空龙”象征什么?
    A. 自然
    B. 神秘力量
    C. 未来
    D. 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李弥逊《六月四日饭石门风雷大作而雨不成滴戏以诗趣之》都涉及到对自然的描写,但李白的诗更为豪放与奔放,而李弥逊则倾向于细腻与沉思,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送僧之湖外 鄂渚逢杨赞禹 还举人歌行卷 怀张为、周朴 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古意九首 其七 寄高员外 怀匡山山长二首 寿春进祝圣七首。文有武备 书倪氏屋壁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舟字旁的字 搔到痒处 起获 舌芒于剑 抱打不平 忠孚 义军 示字旁的字 里生外熟 针对 千载一会 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車字旁的字 轮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同字框的字 猖獗一时 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