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8:47
送僧之湖外
作者: 贯休 〔唐代〕
去旨趣非常,春风尔莫狂。
惟擎一铁钵,旧亦讲金刚。
午饭孤烟里,宵禅大石旁。
羡师终不及,湘浪渌茫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深切钦佩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提到,真正的旨趣在于超越世俗的喧嚣,不被春风的狂热所左右。他手中只拿着一只铁钵,依旧在讲述金刚经的深刻智慧。午餐时独自伴着袅袅的烟雾,晚上则在大石旁禅坐。诗人感叹自己永远无法与师父相比,心中羡慕的情绪涌动,眼前的湘江水波荡漾,浑然一体。
贯休(公元830年-912年),唐代诗人,号称“贯休禅师”,以其深厚的佛教思想和精湛的诗才闻名。贯休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禅意为主题,强调心灵的宁静与超脱。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僧人的描写,反映了对宁静生活和超脱世俗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送僧之湖外》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贯休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诗的开头便表明了诗人对世俗的看法,认为真正的趣味在于超越平常的生活,不被环境所左右。春风虽美,却也不可任性而狂,隐喻生活中的种种诱惑。
接下来的描述则展示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一个人持钵而行,讲经说法,生活简单且富有哲理。午饭时的孤烟和夜晚的禅坐,描绘了一种静谧的修行生活。这种生活虽孤单,却充满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一句“羡师终不及,湘浪渌茫茫”,不仅表达了对师父的敬仰,也暗示了诗人心中无法企及的境界。湘江的波浪象征着人生的广阔与无尽,诗人虽然羡慕,但仍然在对比中反思自身的不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对宁静之美的追求,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与对师父的敬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铁钵”象征什么?
诗人对春风的态度是?
诗的最后一句“湘浪渌茫茫”表达了什么情感?
《送僧之湖外》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独处时的思考与内心的感悟。贯休通过对僧人的描述,强调了修行的宁静,而李白则通过月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反思,但主题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