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0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01:25
雷火焚故宫白塔
声声起蛰乍闻雷,
骤落千山白雨来。
恐有怪龙遭电取,
未应佛塔被魔灾。
人传妖鸟生讹火,
谁觅胡僧话劫灰。
岂复神灵有遗恨,
冷烟残烬满荒台。
雷声阵阵,像是春雷初响,骤雨倾盆而下,覆盖了千山万岭。令人恐惧的是,或许是怪龙被闪电击中,未必是佛塔遭遇魔灾。人们传说妖鸟引发了谣言与火灾,谁能再去寻找胡僧谈论那场劫难的灰烬?神灵是否还有遗恨?如今只剩下冷烟和满台的残烬。
张翥,元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以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间苦痛的深刻描绘而闻名。他的诗风常常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与自然的关系。
此诗创作于元代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中反映了自然灾害与信仰危机的结合,表现了对神灵的怀疑及对人间苦难的思考。
《雷火焚故宫白塔》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感与神秘色彩的诗。诗的开头以声声雷鸣引入,仿佛在描绘一场即将来临的灾难,雷声和骤雨的结合,给人一种不安和压迫的感觉。接着,诗人用“恐有怪龙遭电取”来传达一种对未知灾难的恐惧,暗示着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类的无能为力。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人传妖鸟生讹火”,通过传说的形式,引出人们对于灾难的各种解释,反映了在灾难面前人类的无知和迷信。最后两句“岂复神灵有遗恨,冷烟残烬满荒台”则是对于信仰的深刻质疑,神灵是否真的在乎人间的苦难,最终只剩下冷烟和残烬,象征着一切的虚无和失落。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思考,展现了张翥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同时反映了对信仰的质疑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对雷雨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诗中提到的与雷雨相关的意象是什么?
A. 风
B. 雪
C. 雷
D. 霜
“恐有怪龙遭电取”中“怪龙”指代什么?
A. 自然灾害
B. 传说生物
C. 人类的恐惧
D. 信仰的危机
诗的最后两句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希望
B. 失落与无奈
C. 喜悦
D. 平静
可以将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观察,但张翥的诗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杜甫则更多关注人间的苦难与历史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