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4:3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4:31:19
万象何为入杳冥,悬知物外自高明。
前年忧旱有今岁,半月闭门如一生。
捧日谩劳中夜梦,补天谁识寸心诚。
阴云政使高千丈,坐爱鱼头恐未平。
万物为何都沉浸在幽暗之中,我不得不思考物外的高远明亮。
去年的干旱让我忧心忡忡,而今年却是闭门不出,似乎过了一生。
我在夜里做梦,手中捧着太阳,然而补天的工作又有谁能理解我的真心诚意呢?
阴云使得高空变得阴沉,我坐在这里,爱着鱼头,却担心一切未能平息。
作者介绍:刘因,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涉及自然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社会的关怀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作者可能因遭遇干旱或生活困境而产生感慨,借此诗表达对自然变化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积雨》通过对万象的沉寂与内心的挣扎描绘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头以“万象何为入杳冥”发问,表达对现实的困惑与思考,暗示自然和人生的无常。接着提到前年干旱的忧虑与今年的闭门不出,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反思与无奈。
“捧日谩劳中夜梦”一句,则通过梦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内心的渴求,然而现实的苦涩让这样的追求显得无比艰难。“补天谁识寸心诚”,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仿佛努力修补的美好愿景无人知晓,令人感到无奈与悲伤。
最后一句以“阴云政使高千丈”总结,强调了外部环境对内心的影响,诗人坐在此处,虽然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现实的阴云却未能散去,似乎一切仍未平息。这首诗在细腻的情感刻画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理解与思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无奈、对内心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与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万象何为入杳冥”意为:
A. 万物都在光明中
B. 万物为何沉入黑暗
C. 万物都很高明
“捧日谩劳中夜梦”中的“捧日”代表:
A. 追求理想与光明
B. 劳动的辛苦
C. 生活的平淡
诗中提到的“阴云”象征:
A. 美好的未来
B. 压迫与困扰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刘因的《积雨》更多展现了内心对现实的沉思,而李白则表现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各有千秋,皆体现了诗人在不同境遇中的情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