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过故相刚毅宅》

时间: 2025-04-23 17:43:51

诗句

枉思带砺誓山河,鼎鼐楼台已自多。

函首玉津行万里,不知曾听大风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7:43:51

过故相刚毅宅

作者: 李希圣 〔清代〕

原文展示:

枉思带砺誓山河,鼎鼐楼台已自多。
函首玉津行万里,不知曾听大风歌。

白话文翻译:

我白白地思念故友,誓言要保卫山河,
那些鼎立的楼台已是许多的象征。
在玉津的入口行走万里,
却不知道曾经听过那大风的歌声。

注释:

  • 枉思:白白思念,徒然思念。
  • 带砺:带着磨刀石,此处指磨砺意志或志向。
  • 誓山河:发誓要保卫国家和河山。
  • 鼎鼐:古代三足器,象征稳重和权力。
  • 楼台:指建筑物,这里象征着成就和历史。
  • 玉津:指水源,象征着纯洁和希望。
  • 大风歌:古代诗歌,象征着豪放和壮志。

典故解析:

  • “大风歌”出自《离骚》,表达了对理想和壮志的追求。诗中提到的“玉津”与古代诗歌中的水源意象相结合,象征着理想的追寻与坚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希圣,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以抒情和志向著称。他的诗常常反映出对好友的思念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历史的变迁之际,诗人怀念故友的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反映出时代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怀念故友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历史的深思。开头“枉思带砺誓山河”将个人情感与国家理想结合,显示了诗人坚定的爱国情操。接下来的“鼎鼐楼台已自多”则用象征的手法,描绘出历史的厚重与丰富。结尾的“函首玉津行万里”,表达了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尽管前路漫漫,仍不忘追寻。整首诗通过意象的交织,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既有对往昔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情感层次丰富而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枉思带砺誓山河”: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同时强调志向坚定。
    2. “鼎鼐楼台已自多”: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成就。
    3. “函首玉津行万里”:描绘追求理想的艰苦历程。
    4. “不知曾听大风歌”:反映出对理想和过往的朦胧记忆。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鼎鼐楼台”比喻历史的厚重。
    • 对仗:前后两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故友和历史的追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山河:象征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 鼎鼐:象征权力和历史的积淀。
    • 玉津:象征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枉思”的意思是什么?
    A. 白白思念
    B. 深切思念
    C. 忘却思念

  2. “鼎鼐楼台”主要象征什么?
    A. 历史的成就
    B. 自然风光
    C. 个人情感

  3. “函首玉津”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A. 纯洁与希望
    B. 历史的回忆
    C. 朋友的叹息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希圣与杜甫的作品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但李希圣更多地融合了个人情感,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现实的反映。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全书》

相关查询

和陶拟古九首 寄题梅宣义园亭 和子由蚕市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踏青游 董卓 与梁先、舒焕泛舟,得临酿字,二首 其一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析枝二首 其二 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 待旦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蓼虫不知苦 尽心 衣字旁的字 交钞 山奔海立 幾字旁的字 纠葛 琐罗亚斯德教 匕字旁的字 举世闻名 聿字旁的字 台阁生风 包含芝的成语 厄字旁的字 瘦马 奈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英英玉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