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7:55
又和闻蛙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春来真底好,此辈政纵横。
身作泥中计,声从雨後增。
北人餐未惯,南食限犹生。
灰洒知虚实,於渠似可行。
春天来到,真是美好,这些青蛙在田间纵横跳跃。
我在泥土中设下圈套,蛙声在雨后显得更加响亮。
北方人还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南方的食物限制也使我感到生存艰难。
知道灰土的虚实,似乎在他们的池塘里还可以适应生活。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农田生活,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田间蛙鸣的季节。诗人通过描写青蛙的声音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
《又和闻蛙》以鲜明的自然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通过青蛙的声音,传达出一种浓厚的田园气息。诗人以“春来真底好”开篇,直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接着引入青蛙的形象,展现其在田间的活跃状态。青蛙的叫声在雨后更加响亮,象征着生命的繁盛和自然的和谐。
在文本的后半部分,诗人引入了北方人和南方食物的对比,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局限性和无奈。这一转折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原本简单的自然描写变得更加深刻。诗人在描绘蛙鸣的同时,隐喻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挣扎与适应。
整首诗以轻松的口吻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交融,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反思。诗中透出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细腻观察,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青蛙鸣叫,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隐含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困惑与适应,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北人”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人?
A. 南方
B. 北方
C. 西方
“声从雨後增”是指什么?
A. 雨后天晴
B. 青蛙声音更响亮
C. 冬天结束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北方人的批判
C. 对青蛙的喜爱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