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33:52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
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
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
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
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
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
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
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
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33:52
《对楚王问》 作者:宋玉 〔先秦〕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是否有遗德呢?为什么士人和百姓都不太赞誉他呢?”宋玉回答:“确实是有的!希望大王宽恕我的过错,让我把话说完。”他接着说:“有位歌者在郢中唱的歌,开头是《下里巴人》,在国家中和唱的人有数千人;其后是《阳阿薤露》,和唱的人有几百人;再往下是《阳春白雪》,和唱的人不过几十人;而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和唱的人则只有几个人。可见,曲调越高,和唱的人就越少。因此,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凤鸟翱翔在九千里高空,穿越云霓,承载着苍天,搅动着浮云,飞翔在深邃的空中。那篱笆中的麻雀,岂能与它比肩天地之高呢?鲲鱼早上从昆仑出发,狂暴地飞跃于碣石,晚上在孟诸栖息。那小池塘中的鳝鱼,岂能与它相比江海之大呢?因此,不只是鸟有凤,鱼有鲲,士人也有这样的存在。圣人有着独特的才华和品行,超然物外,世俗之人,又怎能知道臣所做的事情呢?”
作者介绍:宋玉,战国时期楚国人,是著名的辞人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抒情和辞藻华美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与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楚襄王询问宋玉有关士人声望的问题时作。宋玉通过对比音乐及其受欢迎程度,借此表达士人所具备的独特价值与世俗的误解。
《对楚王问》不仅是宋玉的回答,更是对艺术与声望、士人和庶民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宋玉以音乐为引子,通过对“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对比,揭示了艺术的层次和人们对艺术的接受度。诗中流露出一种对高雅艺术的向往,和对世俗不解的无奈。
宋玉的比喻手法极具张力,凤和鲲的意象不仅是对卓越者的赞美,更是对那些平庸者的反思。他以此告诉楚襄王,真正的才华往往被世俗眼光所忽视,正如那些高雅的曲调往往难以被广泛接受。整首诗在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中,反映出宋玉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此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真正的才华和艺术价值常常被世俗所忽视,呼吁对高雅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诗词测试:
楚襄王询问宋玉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在诗中,宋玉用什么比喻来表示高雅和低俗的音乐?
诗中提到的“凤”与“鲲”分别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