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2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29:44
原文展示:
舟行即事二首 张耒 〔宋代〕
古岸生微霭,空休挂夕阳。 霞辉明野色,天影战波光。 集鸟村墟暗,鸣虫禾黍荒。 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 沙晚横归艇,川晴列去樯。 登临自多感,何必寄他乡。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岸边升起淡淡的雾霭,夕阳挂在空旷的天边。 晚霞的光辉照亮了田野的景色,天边的影子在水波上交战。 鸟儿聚集的村庄显得昏暗,虫鸣在荒废的庄稼中回响。 秋高气爽,孤独的月亮静静悬挂,天边的云彩巧妙地延伸。 沙滩上,傍晚时分归来的小船横陈,晴朗的川流上,离去的船只桅杆排列。 登高远望自然多感慨,何必寄托于他乡。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舟行途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舟行途中,面对自然景色时的心境抒发。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舟行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诗中“古岸生微霭”和“空休挂夕阳”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空旷,而“霞辉明野色”和“天影战波光”则进一步以绚丽的色彩和动态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后几句通过对鸟、虫、月、云的描绘,传达了秋天的寂寥和人生的孤独感。最后两句“登临自多感,何必寄他乡”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认为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的感慨已经足够丰富,无需寄托于他乡。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古岸生微霭,空休挂夕阳。
霞辉明野色,天影战波光。
集鸟村墟暗,鸣虫禾黍荒。
秋高孤月静,天末巧云长。
沙晚横归艇,川晴列去樯。
登临自多感,何必寄他乡。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古岸生微霭”中的“微霭”指的是什么? A. 浓雾 B. 淡淡的雾气 C. 云彩 D. 烟雾
诗中“空休挂夕阳”中的“空休”是什么意思? A. 空旷无物 B. 休息 C. 空闲 D. 空虚
诗中“霞辉明野色”中的“霞辉”是什么意思? A. 晚霞的光辉 B. 早霞的光辉 C. 云彩的光辉 D. 月光的光辉
诗中“天影战波光”中的“战”字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夸张
诗中“登临自多感,何必寄他乡”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C. 对故乡的思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