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即事》

时间: 2025-04-28 08:05:41

诗句

屐齿休令破紫苔,柴门无客不须开。

雨余篱菊埋光去,木落前山献体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5:41

原文展示:

即事 张嵲 〔宋代〕

屐齿休令破紫苔,柴门无客不须开。 雨余篱菊埋光去,木落前山献体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不要让木屐的齿痕破坏了紫色的苔藓,如果柴门没有客人来访,就不必打开。雨后,篱笆旁的菊花似乎失去了光彩,而树木落叶后,前山的景色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屐齿:木屐的齿,指木屐。
  • 紫苔:紫色的苔藓。
  • 柴门:用柴草编成的门,指简陋的门。
  • 雨余:雨后。
  • 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 埋光:失去光彩。
  • 木落:树木落叶。
  • 献体:展现身姿,指景色更加清晰。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1096-1148),字巨山,号紫微,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隐逸之情。此诗可能创作于他隐居期间,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雨后的秋日,作者观察到自然景色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和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秋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首句“屐齿休令破紫苔”,以细腻的观察力描绘了紫苔的美丽,同时暗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珍惜。次句“柴门无客不须开”,则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满足,不需要外界的干扰。后两句通过对篱菊和前山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隐逸和欣赏自然的主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屐齿”和“紫苔”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 次句“柴门无客不须开”,则通过“柴门”和“无客”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 后两句通过对“篱菊”和“前山”景色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隐逸和欣赏自然的主题。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屐齿”和“紫苔”、“柴门”和“无客”的对比,强化了主题。
  • 拟人:“木落前山献体来”中的“献体”赋予了前山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环境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苔:代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
  • 柴门:代表简朴的生活和隐逸的愿望。
  • 篱菊:代表秋日的景色和自然的变化。
  • 前山:代表自然景色的清晰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屐齿休令破紫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感到遗憾 B. 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C. 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D. 对秋日景色的欣赏

  2. 诗中“柴门无客不须开”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喜欢热闹的生活 B. 对隐逸生活的满足 C. 对社交活动的厌恶 D. 对自然环境的珍惜

  3. 诗中“木落前山献体来”中的“献体”是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张嵲的《即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张嵲的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绘和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人的作品的详细鉴赏和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立春日山行 腊日晚过杨村写望 开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还乡寓居城南十二月 开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还乡寓居城南十二月 开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还乡寓居城南十二月 开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还乡寓居城南十二月 开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还乡寓居城南十二月 开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还乡寓居城南十二月 开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还乡寓居城南十二月 开禧元年四月自中都挈家还乡寓居城南十二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彐字旁的字 火然泉达 祠山神 狗猪不食其余 尾结尾的成语 包含屠的词语有哪些 灿亮 怨怅 龙字旁的字 叹愀 舟字旁的字 堰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意出言外 夸夸而谈 深猷远计 鬥字旁的字 相去无几 力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