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2:28
苏幕遮 读倦,夜分婢进新茗,戏用王敬美韵赠之
作者: 董元恺
漏声残,蕉雨碎。半榻灯荧,不照江郎睡。
两两双鬟偏解意。泉响松风,剪烛添沉水。
展磁瓯,斟玉醑。恐怕来朝,晓梦莺催起。
脉脉此情谁得似。情胜初尝,好试春滋味。
夜已深,漏水声渐渐消逝,雨声敲打着蕉树,半躺在榻上,灯光微弱,无法照亮江郎的睡眠。
两位美丽的女子偏偏能够理解我的心意。泉水的声音和松树的风声交织,剪灭蜡烛,倒入沉水中。
我端起磁瓯,斟满玉醑,恐怕明天早晨,黄莺会催促我醒来。
这样的情感,谁能与我相比?这种情感比初尝的滋味更为深厚,真想再试试春天的美好滋味。
董元恺,清代诗人,字仲华,号云溪,生于江南,擅长诗词,尤其在词作上有独特的造诣。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此诗作于清代的夜晚,诗人独自品茗,感慨时光流逝和人生感情,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追忆与珍惜。
《苏幕遮》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细腻描写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夜晚孤寂的深刻感受。开头几句通过“漏声残”和“蕉雨碎”勾勒出一个寂静的夜晚,雨声轻轻敲打着蕉树,营造出一种孤独而又清幽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灯荧”下的睡眠,似乎在暗示他内心的困扰与无奈。
诗中两位女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孤寂,她们的存在不仅理解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陪伴。接下来,泉水声和松风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意境。诗人在此刻选择了剪灭蜡烛,似乎象征着他想要在这安静的夜晚沉浸于自己的情感之中。
最后几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对情感的珍视,诗人对明天的黄莺催促感到不安,而他对这种深厚情感的珍惜则更为突出。整首诗体现了对春天美好情感的渴望与怀念,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示了清代诗人的独特风范。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思念与情感的珍贵,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自身情感的结合,表达了一种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情感滋味的渴望,展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柔情。
诗中“漏声残,蕉雨碎”描绘的是哪个时刻的场景?
诗中提到的“两两双鬟”指的是?
“脉脉此情谁得似”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董元恺《苏幕遮》与李清照《如梦令》
两首作品均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对情感的思考,但董元恺的诗更为细腻,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而李清照则更加强调情感的直接表达与对逝去时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