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

时间: 2025-07-26 20:04:43

诗句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试问如今事若何?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

朱门日日买朱娥。

军事如何?

民事如何?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20:04:43

原文展示

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
作者: 杨佥判 〔宋代〕

襄樊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
试问如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
柘枝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
朱门日日买朱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


白话文翻译

在襄樊待了四年打仗,却听不到渔夫的歌唱,也听不到樵夫的歌声。
想问现在的事情怎么样?金子也在消耗,谷物也在消耗。
柘枝舞动的舞蹈不再,丑恶的事物增多,坏事也增多!
朱门之内日日买进艳丽的女子。军事的情况如何?民生的情况又如何?


注释

  • 襄樊: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重镇。
  • 渔歌、樵歌:指渔民和樵夫的歌唱,象征和平安宁的生活。
  •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指战争导致物资匮乏,财富与粮食都在减少。
  • 柘枝:指一种树木,古代用来舞蹈的道具,象征欢乐与宁静的生活。
  • 朱门:指富贵人家的门,象征奢华与享乐。

典故解析

  • 朱门与朱娥:朱门是指豪门大户,朱娥则是指美丽的女子,暗指富贵之家沉迷于享乐与奢华,忽视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困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佥判,宋代词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反映出对社会时局的关注与思考,风格多以抒情和感慨为主。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战乱频繁之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作者以四年在襄樊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是一首充满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关切的词作。作者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种种困境,展现了他对民生的忧虑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作品开头以“襄樊四载弄干戈”引入,直接点明了长时间的战争状态,接着“无见渔歌,无见樵歌”则通过对比,展现出战争的无情摧残了原本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接下来的“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更是直白地揭示了战争导致的物资匮乏,表现出对财富和粮食流失的无奈与悲哀。

在对比中,作者用“柘枝不用舞婆娑”强调了人们失去的欢乐与美好,接着用“丑也能多,恶也能多”令人深思,战争不仅使生活变得艰难,也让社会风气变坏,丑陋的事物泛滥成灾。而最后一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发出了对未来的追问。

整首词情感深沉,字句简练而意蕴丰厚,既有对历史的总结,也有对现实的警示,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襄樊四载弄干戈:在襄樊经历了四年的战争。
  2. 不见渔歌,不见樵歌:战乱使人们无法享受原有的生活乐趣。
  3. 试问如今事若何?:试问现在的情况如何?
  4.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财富与粮食都在减少。
  5. 柘枝不用舞婆娑:曾经的欢乐舞蹈不复存在。
  6. 丑也能多,恶也能多!:社会的丑恶与恶行增多。
  7. 朱门日日买朱娥:富人家中仍在享乐,反映了社会的不公。
  8. 军事如何?民事如何?:对军事与民生的深切关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渔歌”与“樵歌”的缺失,反衬出战争带来的苦难。
  • 排比:如“金也消磨,谷也消磨”,增强了语势与情感的表达。
  • 反问:结尾的反问句式,引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关注,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襄樊:象征战争的地点,代表历史的伤痕。
  • 渔歌、樵歌:和平与安宁的象征,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
  • 柘枝:象征欢乐的舞蹈与生活的美好。
  • 朱门:象征富贵与奢华,但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渔歌”和“樵歌”分别象征什么?
    a) 贫穷与困苦
    b) 和平与安宁
    c) 战争与死亡

  2. “金也消磨,谷也消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a) 经济繁荣
    b) 物资匮乏
    c) 社会安定

  3. 诗的最后一句“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表明了什么?
    a) 对政治的关注
    b) 对军事与民生的深切关怀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之美与人世沧桑。
  • 《静夜思》:李白的名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春江花月夜》与《一剪梅·襄樊四载弄干戈》

  • 主题:前者着重描绘自然美,后者则集中反映社会困境。
  • 情感基调:前者柔和宁静,后者则充满忧虑与反思。
  • 修辞手法:两者均运用对比与意象,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美感,后者则强调社会的现实。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陈倅寄惠四诗用昌黎和裴相韵愧不能当也走笔 陈伯量挽诗二乎 陈伯量挽诗二乎 昌化朱浪潘子云汉臣季子也汉臣即物故持其季 伯量同二弟欲见访湖庄以诗告至褒拂过情辄次 伯量同二弟欲见访湖庄以诗告至褒拂过情辄次 伯量同二弟欲见访湖庄以诗告至褒拂过情辄次 朝梳怨 偶作 其二 云隐李季可挽诗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渡河香象 栖翼 生墓 鹬聚 褕衣甘食 临难不惧 贯虱穿杨 禾字旁的字 器许 刚直不阿 頁字旁的字 琵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律的词语有哪些 馬字旁的字 示字旁的字 皿字底的字 临崖失马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