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4:2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4:27:10
梅花引 其一
作者: 高宪 〔金朝〕
蒿火目。藜羹腹。书生宁有封侯骨。
长须奴。下泽车。艰关险阻,谁教涉畏途。
半生落莫长安道。一事无成双鬓老。
南辕吴。北辕胡。功名富贵,情知不可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诗中提到的“蒿火”和“藜羹”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书生们又怎能有封侯的命呢?人生中充满了艰难险阻,谁愿意走这条畏途?经过一生的奋斗,却在长安的路上迷失,最终一无所成,鬓发也已如霜。南辕北辙的比喻说明了追求功名富贵的无奈,明白这些东西本无从图求。
高宪,金朝诗人,生活在北方,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感悟。他的诗风多以清新、简练著称,常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来传达深层的哲理。
《梅花引》是高宪在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与无奈后写成的,反映了他对仕途的失望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金朝社会动荡,士人们对功名的追求往往与现实背道而驰,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了此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梅花引 其一》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传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诗中“蒿火目”和“藜羹腹”的描写,将艰辛生活的细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诗人自问,书生又怎能有封侯之命?这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命运的深刻剖析。
诗中“艰关险阻,谁教涉畏途”的叹息,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无奈与无力感。走过半生,长安的路却未能带来一丝成就,双鬓已渐白,诗人对人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最后的“南辕北辙”,则是诗人对追求功名富贵的深刻反思,明白这些并非可以轻易获得的东西,最终也只能无奈接受。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有对未来的深切忧虑,展现了高宪作为士人的无奈与困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蒿火目。藜羹腹。
描绘了艰苦的生活条件,火堆和食物体现了生活的简陋。
书生宁有封侯骨。
质疑读书人是否真的能有封侯的命运,暗示了现实的残酷。
长须奴。下泽车。
描写了社会地位的差异,长须表示士人,泽车则是平民的象征。
艰关险阻,谁教涉畏途。
质疑人生旅途的艰难,谁又能引导我们走出困境。
半生落莫长安道。
一生的努力却未能在长安得到认可,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
一事无成双鬓老。
感叹年华已逝,却一无所成,表露出对时间的惋惜。
南辕吴。北辕胡。
比喻追求目标的无果,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矛盾与冲突。
功名富贵,情知不可图。
最终认识到功名利禄并非人生的真正追求,表达了对物质的超脱。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功名利禄的无奈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最终得出功名富贵并非人生的唯一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蒿火目”中的“蒿”指什么?
A. 一种草
B. 一种树
C. 一种花
D. 一种虫
“南辕北辙”比喻什么?
A. 追求目标的矛盾
B. 朋友之间的误解
C. 时间的流逝
D. 物质的追求
诗人在诗中对功名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失望
C. 无所谓
D. 羡慕
可以将《梅花引 其一》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李白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豪情与追求,而高宪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淡然。两者虽同为古诗词,但情感基调与主题表达却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