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8: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8:49
寒食二首
作者:刘克庄 〔宋代〕
历历晓风传庙鼓,
曈曈霁日上窗纱。
孙同鱼队忙观社,
翁入鸡窠且守家。
已是湿灰并槁木,
不知榆火与杨花。
燔山无觅之推处,
谁道斯人羡四蛇。
第一首:
清晨的微风轻轻送来庙宇的鼓声,
明亮的阳光透过窗纱洒在室内。
孙家的人忙着在社日祭祀观礼,
老翁则在鸡窝旁守护家园。
如今已是湿灰和枯木的季节,
却不知榆树的火焰和杨花的情景。
在山中寻找烧烤的地方已无所踪影,
谁又说这种人羡慕那四条蛇的生活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该诗提及的“社日”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与春天的祭祀活动有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诗人,字子华,号静斋,晚号白云居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与生活场景,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有着纪念先贤和祭奠亡者的意义。诗人在这个特殊的时节,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寒食二首》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晨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诗中开篇以“晓风传庙鼓”引入,营造出一种清晨庄严且宁静的氛围。随着“霁日上窗纱”的描写,阳光洒落的景象增添了温暖感,并形成了对比,突显出生活的生机与希望。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描绘了人们在节日中忙碌的情景,体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接着,诗人转向对自然的描写,提到“湿灰并槁木”,暗示了春天的更替与生命的循环,深入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最后两句“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似乎在质疑那些向往安逸生活的人。整体而言,这首诗在节日的欢乐与生活的思考之间,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日常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安逸生活的误区。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A. 中秋节
B. 寒食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翁入鸡窠且守家”中“翁”指的是什么?
A. 孩子
B. 老人
C. 妇女
D. 猪
诗中提到的“榆火”象征什么?
A. 美好生活
B. 生命的脆弱
C. 传统文化
D. 安逸生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