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游虎丘》

时间: 2025-04-26 03:43:29

诗句

尽日凭高步台阁,意气飘然摆羁缚。

灵踪绝迹万千状,群玉排青插寥廓。

点头巨石势欲动,突立试剑峭如削。

剑池在岭不惮浚,造化神工巧镌凿。

寒湫耿耿浸云根,大旱烧云源不涸。

跳珠喷激莹无痕,百斛珠玑缀疏箔。

丹青妙手画不到,一点尘埃无处著。

僧居占尽佳山景,楼殿高低半丹雘。

午斋寂寂山风幽,续断风摇四檐铎。

始疑东海转鳌背,蓬莱弱流在西角。

千岩万壑看不厌,自谓它山尽糟粕。

我来因作神仙尉,得舍尘寰少盘礴。

不因仙客为先容,争得看山这一脚。

乃知世俗徒扰扰,不若甘心处恬薄。

长啸拂衣归去来,旧山亦有云泉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3:29

诗词名称: 游虎丘

作者: 杨颐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尽日凭高步台阁,意气飘然摆羁缚。
灵踪绝迹万千状,群玉排青插寥廓。
点头巨石势欲动,突立试剑峭如削。
剑池在岭不惮浚,造化神工巧镌凿。
寒湫耿耿浸云根,大旱烧云源不涸。
跳珠喷激莹无痕,百斛珠玑缀疏箔。
丹青妙手画不到,一点尘埃无处著。
僧居占尽佳山景,楼殿高低半丹雘。
午斋寂寂山风幽,续断风摇四檐铎。
始疑东海转鳌背,蓬莱弱流在西角。
千岩万壑看不厌,自谓它山尽糟粕。
我来因作神仙尉,得舍尘寰少盘礴。
不因仙客为先容,争得看山这一脚。
乃知世俗徒扰扰,不若甘心处恬薄。
长啸拂衣归去来,旧山亦有云泉约。

白话文翻译:

整日依偎在高台阁楼上,心情愉悦,摆脱了束缚。
灵动的身影消失得无影无踪,山间的群玉如青翠宝石般错落有致。
那巨石仿佛有要动的趋势,矗立在崖尖,像被削平的剑锋。
剑池隐藏在山岭中,岂会因浑浊而不愿开凿,造物的神工巧匠在此精雕细刻。
寒潭清澈,浸润着云根,大旱之时山泉依旧流淌不息。
水珠跳跃而出,喷洒的水光闪烁而无痕迹,百斛珠子点缀在疏阔的帷幕上。
即便是丹青妙手也无法描绘出这幅美景,连一点尘埃都无处留存。
僧人居住在这优美的山景之间,楼阁高低错落,半掩丹霞。
午间的素斋寂静,山风轻拂,四檐的风铃摇曳。
初见时还疑似东海的鳌背翻转,蓬莱仙境的微弱水流在西角涌动。
千山万壑看得不厌倦,自以为他山只不过是糟粕。
我来此只为做个神仙的守卫,能在此处安然无扰。
不因仙客的安排而争看这美景,才明白世俗的纷扰无用,不如甘愿处于宁静。
长啸拂衣而归,旧山依然有云和泉的约定。

注释:

  • 凭高: 依靠高处,指在高处俯瞰。
  • 羁缚: 被束缚或限制。
  • 灵踪: 轻快的身影。
  • 群玉: 形容山石的美丽,仿佛群集的美玉。
  • 剑池: 剑池是山间一个水池,象征着清澈与灵动。
  • 丹青: 绘画,指代艺术。
  • 僧居: 僧人居住的地方。
  • 午斋: 午餐的素斋。
  • 蓬莱: 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与超脱。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杨颐,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而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风景,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超然。
  •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游览虎丘之际,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游虎丘》是杨颐的一首佳作,整首诗通过描绘虎丘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与哲理思考。诗中描写了高耸的台阁,清澈的潭水,以及山石的奇特形态,展现出山水的壮美与灵动。通过细腻的笔触,诗人展现了内心的愉悦与自在,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思世俗生活的纷扰,提出宁静与淡泊才是人生的真谛,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融入了人生哲学,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与智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尽日凭高步台阁: 整天在高台上游玩。
    2. 意气飘然摆羁缚: 心情轻松愉悦,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3. 灵踪绝迹万千状: 轻快的身影在千变万化的景象中消失。
    4. 群玉排青插寥廓: 山石如同群玉一般,错落有致,映衬着广阔的天际。
  •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如“群玉排青”形容山石的美丽。
    • 拟人: “点头巨石势欲动”赋予静物以生命,增强了表现力。
    • 对仗: 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自然意象: 山水、云泉、巨石、剑池等自然元素,象征着宁静和美好。
  • 人文意象: 僧居、楼殿等人文景观,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剑池”象征什么?

      • A. 仙境
      • B. 清澈与灵动
      • C. 神秘
    2.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淡泊
      • C. 忽视
    3. 诗中“寒湫耿耿浸云根”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水的清澈
      • B. 云的飘逸
      • C. 山的高峻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但多了一份沉重的历史感;而杨颐则以轻松洒脱的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夕次盱眙县 长安遇冯著 观田家 调笑令·胡马 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 简卢陟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闻雁 秋夜寄邱员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送新知永州陈祕丞瞻赴任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免不得 辰字旁的字 砺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舌字旁的字 马牛其风 乚字旁的字 厂字头的字 誓死不二 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饮恨而死 有仇不报非君子 贫痡 踜蹭 閠字旁的字 宵晕 夸毗以求 细嚼慢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