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29: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29:13
一烬银灯两架书,
十年伴我夜窗虚。
不因见性明心俊,
定自人呼作蠹鱼。
一盏银色的灯下,摆放着两本书,
这十年来,它们陪伴我在夜晚的窗前。
并不是因为我看得明白,心思清晰,
而是因为有些人偏偏要称我为“蠹鱼”。
史弥宁,字子虔,号惟庵,宋代诗人,曾任官职,以诗名显赫。其诗风格清新、婉约,常表现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夜窗书事》写于作者晚年,反映了他在漫长的书卷生涯中对知识的追求与思考,在独处的夜晚中,作者感受到书籍的陪伴和孤独的哲思。
《夜窗书事》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生活的深刻感受。诗中的“银灯”和“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光明和知识,后者则代表了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度。诗人十年来与书籍相伴,这种孤独的陪伴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对人生真谛的探索。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对自我反省的深刻表达,诗人意识到自己并非因为智慧而被人称赞,反而有些人以“蠹鱼”相称,强调出他在知识世界中的挣扎与孤独。
全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体现了深邃的内涵。银灯下的书籍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诗人在夜晚的思索中,既有对知识的追求,也有对自我的质疑与反思,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哲思。
整首诗通过对书籍的热爱和对自我认知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与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
诗中的“银灯”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繁忙
B. 光明和知识
C. 财富的象征
诗人认为自己被称为“蠹鱼”的原因是什么?
A. 因为学识渊博
B. 因为被人误解
C. 因为贪图享乐
诗中提到的“十年”代表什么?
A. 诗人的年龄
B. 诗人对书籍的陪伴
C. 诗人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1-B,2-B,3-B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史弥宁的《夜窗书事》同样表达了夜晚的思考,但前者更强调思乡之情,而后者则集中在知识的追求与自我反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