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58: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58:32
春星晕碧。数漏声点点,催动行色。剔尽灯花,扶上车帷,碾碎荒原残月。梦痕已是无凭据,况翠被五更寒力。到此时纵不思乡,也有几分愁绝。蓦忆添香艳刻,玉人护半臂,何限情切。渐近红尘,渐远红楼,好事天涯难觅。祇馀马首金铃响,似亭院惜花时节。恨燕莺不渡江来,断了绮罗消息。
春天的星星在碧空中闪烁,几声滴答的雨声,催促着行人的脚步。灯花已经剔除,车帷被扶起,残月在广袤的荒原上被碾碎。梦中的痕迹已无从追寻,何况是在清晨的寒冷中,青翠的被褥也显得无力。此时虽然不再思念故乡,但心中依旧有几分愁苦。忽然想起那香艳的时光,玉人轻轻护着半臂,情感是如此浓烈。渐渐接近红尘,渐行渐远红楼,好的事情在天涯难以寻觅。只听到马首和金铃的声响,仿佛是在亭院中惜花的时节。可恨的是,燕子和黄莺不再飞渡江水,断绝了绮丽的消息。
本诗中提到的“红尘”、“红楼”,可能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相关,红尘通常象征世俗生活,红楼则常指美好的理想或梦境。诗中隐含的情感与对乡愁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代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黄燮清(1669-1736),字子明,号蓉溪,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主题,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疏影 顺河集夜发》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星空、月色、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这首诗通过春星、雨声、灯花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在夜晚出发的情景中,透露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春星的晕碧与残月的碾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渴望和现实的无情。
诗中的“梦痕已是无凭据”,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失落,仿佛过去的美好已无法重现。接着,诗人回忆起与爱人共度的时光,那种情切的强烈感情再次浮现,但现实的无情却让人难以接近。
整首诗在对美好与现实的对比中,流露出浓厚的乡愁和对理想的追求,最终以“恨燕莺不渡江来,断了绮罗消息”作结,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却又无能为力的无奈,沉重而又深刻。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与思考。
诗中提到的“春星”象征什么?
“剔尽灯花”意味着什么?
诗人对“红尘”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