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1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11:28
圣主何曾识仲都,可嗟社稷在须臾。
市东便是神仙窟,何必乘舟泛五湖。
圣明的君主何曾了解仲都(即古代的济南),可叹社稷(国家的根基)在瞬息之间就可能改变。
市东便是神仙的洞府,何必乘舟去漂泊五湖四海。
“仲都”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指代一些重要的城市,常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人民的尊称,强调国家的稳定和安宁。诗中提到的“神仙窟”隐喻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杨损(约618年-约686年),字景仁,唐代人,官至宰相,因其才华和品德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语言简练,擅长描写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
《临刑赋》创作于唐代,是在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悟。
《临刑赋》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对现实的反思。前两句通过对“圣主”的质问,暗指了对当时统治者缺乏明智之见的失望,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后两句则通过“神仙窟”和“五湖”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悟。整体来看,诗歌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富有哲理。
整首诗通过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思考,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圣主”指的是谁?
填空题:诗中“社稷在____”表达了国家命运的瞬息万变。
判断题:诗人认为理想的生活在五湖四海中可以找到。(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