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立春前三日雪明日犹未已时简子进彦博昆仲示》

时间: 2025-04-30 16:04:14

诗句

衾冷方高卧,窗明误揽衣。

问梅穿破履,借米启柴扉。

晓日犹藏密,和风盍解围。

冬春俱正令,宁复病年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04:14

原文展示:

衾冷方高卧,窗明误揽衣。问梅穿破履,借米启柴扉。晓日犹藏密,和风盍解围。冬春俱正令,宁复病年饥。

白话文翻译:

被子冷了才高高地躺下,窗户明亮却误以为要穿衣。询问梅花时穿着破旧的鞋子,借米时打开柴门。早晨的太阳还隐藏在云层中,和煦的风应该解开包围。冬天和春天都是正常的季节,不再担心年岁的饥荒。

注释:

  • 衾冷方高卧:衾,被子;方,才。
  • 窗明误揽衣:揽衣,穿衣。
  • 问梅穿破履:履,鞋子。
  • 借米启柴扉:柴扉,柴门。
  • 晓日犹藏密:晓日,早晨的太阳;藏密,隐藏在云层中。
  • 和风盍解围:和风,和煦的风;盍,应该。
  • 冬春俱正令:正令,正常的季节。
  • 宁复病年饥:宁,不再;病,担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首诗创作于立春前三日,描述了冬春交替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立春前三日,诗人观察到雪仍在下,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冬春交替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中“衾冷方高卧”和“窗明误揽衣”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细节,而“问梅穿破履”和“借米启柴扉”则反映了诗人的简朴生活。最后两句“冬春俱正令,宁复病年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衾冷方高卧”:诗人因为被子冷了才高高地躺下,反映了冬日的寒冷。
  • “窗明误揽衣”:窗户明亮,诗人误以为要穿衣,表现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敏感。
  • “问梅穿破履”:诗人询问梅花时穿着破旧的鞋子,体现了诗人的简朴。
  • “借米启柴扉”:诗人借米时打开柴门,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
  • “晓日犹藏密”:早晨的太阳还隐藏在云层中,描绘了冬日的景象。
  • “和风盍解围”:和煦的风应该解开包围,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 “冬春俱正令”:冬天和春天都是正常的季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 “宁复病年饥”:不再担心年岁的饥荒,展现了诗人的乐观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晓日犹藏密”中的“藏密”比喻太阳被云层遮住。
  • 拟人:“和风盍解围”中的“解围”赋予风以人的行为。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冬春交替时节的自然变化和诗人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日常生活的反映,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期待。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衾、窗、梅、履、柴扉、晓日、和风。
  • 详细解释:这些词汇分别代表了被子、窗户、梅花、鞋子、柴门、早晨的太阳和和煦的风,共同构成了冬春交替时节的自然和生活景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衾冷方高卧”中的“衾”指的是什么? A. 衣服 B. 被子 C. 鞋子 D. 窗户
  2. “问梅穿破履”中的“履”指的是什么? A. 衣服 B. 被子 C. 鞋子 D. 窗户
  3. “冬春俱正令”中的“正令”指的是什么? A. 正常的季节 B. 命令 C. 法律 D. 规则

答案: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描写春天景象,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中秋景,表达隐逸之情。

诗词对比:

  • 赵蕃《立春前三日雪明日犹未已时简子进彦博昆仲示》与杜甫《春望》: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赵蕃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而杜甫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赵蕃的创作环境。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立春二首 哭伯姊二首 挽方粹岩仲二首 过建阳二首 古宫词十首 仓部弟生日五绝 杂兴六言十首 送陈德刚舍试 挽搏谏议三首 摸鱼儿(用实之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惊涛怒浪 包字头的字 皮字旁的字 庙堂之量 羊体嵇心 连头搭脑 清酌庶羞 包含追的词语有哪些 夕字旁的字 人字头的字 绝口不提 瞻赖 遮蔽 穿窬之盗 三不入 牛字旁的字 包含绸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