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3: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3:57
赋得白云起封中
作者: 张嗣初 〔唐代〕
英英白云起,
呈瑞出封中。
表圣宁因地,
逢时岂待风。
浮光弥皎洁,
流影更冲融。
自叶尧年美,
谁云汉日同。
金泥光乍掩,
玉检气潜通。
欲与非烟并,
亭亭不散空。
这首诗描绘了白云自封印中升起的景象,象征着吉祥的兆头。云的出现使得圣明的气象充盈大地,难道还需要风来助力?那浮光闪烁,洁白无瑕的光影交融而流动。自古尧舜之年,何曾有谁能说汉代的阳光与此同辉?金色的泥土光辉忽然被遮掩,玉石的气息悄然相通。诗人渴望与那非烟的景象并肩而立,然而却又在空中独立不散。
张嗣初,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而著称。生活在唐朝盛世,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繁荣的影响,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作于唐代,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繁荣,民生安定。诗人借助白云的描写,表达对国家安宁和吉祥的期盼,反映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赋得白云起封中》通过生动的云景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国家的美好祝愿与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的关注。开头“英英白云起”,便是以云为引,展现出一种轻灵的美感,紧接着提到“呈瑞出封中”,则将白云与吉祥的象征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息。
诗中“浮光弥皎洁,流影更冲融”,描绘了光影交融的美妙状态,细腻而又充满活力。而后“自叶尧年美,谁云汉日同”,则是以尧舜年间的和谐与汉代的辉煌进行对比,强调了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最后几句通过“金泥光乍掩,玉检气潜通”描绘出一种神秘而高洁的意象,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微妙关系的思考。同时,结尾“亭亭不散空”则是对诗意的升华,展现了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及丰富的意象,体现出诗人深邃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国家安宁与繁荣的祝愿,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情感丰富而细腻。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追求。
白云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由与吉祥
b) 迷茫与困惑
c) 哀伤与失落
“浮光弥皎洁”中的“浮光”指的是什么?
a) 细雨
b) 光影
c) 烟雾
诗中提到的“尧年”代表什么?
a) 一段历史
b) 一种理想
c) 一种美好状态
《登鹳雀楼》与《赋得白云起封中》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前者通过登高望远的方式展现胸怀壮志,后者则通过云的描写表达对吉祥与和平的期待。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