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祇园庵》

时间: 2025-04-26 02:09:33

诗句

祇园谁住此,谓是钁头通。

物外庵边竹,人间耳畔风。

露畦青戢戢,烟浦绿濛濛。

祇个潜心处,分明古者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9:33

原文展示:

题祇园庵
释清远 〔宋代〕
祇园谁住此,谓是钁头通。
物外庵边竹,人间耳畔风。
露畦青戢戢,烟浦绿濛濛。
祇个潜心处,分明古者同。

白话文翻译:

在祇园,谁住在这里呢?人们说是钁头通(佛教高僧)。
庵外竹子茂盛,耳边传来人间的风声。
露水滋润的田畦一片青翠,烟雾笼罩的水边一片迷蒙。
这里是个潜心修行的地方,仿佛与古人同在。

注释:

  • 祇园:指佛教圣地,通常与释迦牟尼的生平相关。
  • 钁头通: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知名的修行者。
  • :指寺庙或隐居处所。
  • 戢戢:形容青翠的样子。
  • 濛濛:形容烟雾或水气弥漫的状态。
  • 潜心:专心致志地修行或思考。

典故解析:

“祇园”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与佛陀的教诲和修行的境地有关。诗中提到的“庵”与修行、隐居的主题相吻合,反映了诗人对心灵宁静和修道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释清远,宋代高僧,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与实践,作品多以禅理和自然景观为题材。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安静的修行场所,反映出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古人智慧的追求。

诗歌鉴赏:

《题祇园庵》是一首蕴含深厚禅意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开篇“祇园谁住此”引发读者对居住者身份的好奇,同时暗示此地的神圣与清净。接下来的描写中,竹子与风声的结合,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氛围。

“露畦青戢戢,烟浦绿濛濛”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把眼前的景色与内心的感受巧妙结合,传达出一种淡然的心态。最后一句“祇个潜心处,分明古者同”,升华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修行者在此地与古代先贤心灵相通的理想。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哲理,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心灵归宿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精神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祇园谁住此:引入疑问,设定场景,暗示此地的神秘与特殊。
    2. 谓是钁头通:说明此地可能与著名高僧有关,增加了诗的深度。
    3. 物外庵边竹:描绘环境,竹子象征清幽之地,反映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人间耳畔风:将自然与人世结合,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5. 露畦青戢戢:细腻的描写自然景观,传达出生命的活力。
    6. 烟浦绿濛濛:营造出朦胧的意境,增添了神秘感。
    7. 祇个潜心处:强调修行的专注与内心的追求。
    8. 分明古者同:升华主题,表达出与古人精神相通的理想。
  •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环境描绘心情,达到情与景的融合。
    • 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人智慧的追求,传递了禅宗的思想。

意象分析:

  • :象征清净与坚韧,代表着修行者的品格。
  • 露水:象征生命与滋养,暗示修行的甘甜。
  • :象征朦胧与神秘,暗示着内心的迷惘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钁头通”指的是:
    A. 一位普通僧人
    B. 一位著名高僧
    C. 一位文人
    D. 一位普通人

  2. “露畦青戢戢”中的“戢戢”表示:
    A. 干枯
    B. 青翠
    C. 灰暗
    D. 幽静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庐山谣》李白
  •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中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细腻,与释清远的这首诗在情感的独白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禅宗文化与诗歌》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平野堂重送江茂宗 重游寄老庵怀僧芝 折中仓观米元章题字 茅塘马上 艳声歌/添声杨柳枝 野步 和同行潘生悒悒悠悠二首之一 和彭城王生悼歌人盼盼 菩萨蛮(十一之七) 病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童装 探赜索隐 长字旁的字 无以自解 包含佐的词语有哪些 宝装 尢字旁的字 弋字旁的字 以五十步笑百步 口字旁的字 万众一心 阿媛 巡医 渺无影踪 钦差 毛字旁的字 包含拍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