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1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19:27
不染而染妄本虚,
染而不染悉无馀。
本虚自是能成事,
体净何妨应万殊。
断妄證真心岂息,
非真非妄智还迂。
了真了妄如无碍,自在圆明始是珠。
这首诗探讨了“染”和“不染”的哲学意义。它表达了一种对虚妄和真实的理解:不被外界事物所影响而仍然能生发妄念,这本身就是虚妄;即使遭受外界染污,若能做到内心无余,依然能保持本真。既然本质上是虚无的,那么万事万物的差异又有什么关系呢?断绝妄念,证得真心的过程又岂会停止呢?非真非妄的状态其实是另一种智慧,反而显得更加迂回。明了真与妄的本质,便不会有任何障碍,自在而明亮的境界就像是珍珠一般。
释清远,宋代著名的禅宗僧人,以其深邃的哲学著称。他的诗作常常结合道理与情感,探讨人生的真谛。
该诗作成于宋代的禅宗盛行时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内心修养与外界纷扰的思考。诗中探讨的“真”与“妄”,是禅宗修行的重要主题,强调内心的清净与智慧。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思的余地。开篇即以“染”与“不染”的对比,引导读者思考外界对内心的影响。作者强调,妄念本质上是虚幻的,因此内心的清净才是关键。诗中通过“本虚自是能成事”这一句,提出了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暗示着即使一切显现为虚幻,但它们依然具有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的句子:“体净何妨应万殊”,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即使外界纷繁复杂,只要内心保持宁静,便能从容应对。此处展现了禅宗思想中“无碍”的境界,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智慧与淡然。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珠”这一象征,暗示了内心的明亮与圆满。作者借用珍珠的形象,表达了达到真理境界后的那种光辉与美丽,仿佛在告诉读者,真实的内心是珍贵而值得追求的。
诗歌探讨了内心的清净与智慧,通过对“真”与“妄”的深入理解,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哲学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是面对万事万物的关键。
诗中“本虚自是能成事”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诗中“断妄證真”强调了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