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4:2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4:20:39
剔银灯 寒檠
耐尽寒宵滋味。却只是一龛斜背。
低映鸳帏,高擎凤足,不是年来情思。
支颐凭几,且留待竹炉茶沸。
冷冷清清如此。好个愁人天气。
欲暗还明,频挑不焰,似这病恹恹地。
霜风又起。早逼得光儿愈细。
这寒冷的夜晚,耐心品味着其中的滋味,却只是一盏斜斜的烛光。
微弱的光线映照着鸳鸯的帷帐,高高地托起凤形的烛台,这些都不是我多年来的情思。
我倚着桌子,静静等待着竹炉中的水烧开。
如此冷清,真是个愁苦人的天气。
明明是想要黑暗却又渴望光明,频频挑起烛火,却似乎病得无力。
霜风又起,早已逼得烛光愈来愈微弱。
吴白涵,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时代,其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风格细腻、情感真挚。吴白涵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而受到后世的关注。
此诗创作于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思绪纷杂,表达了对孤独和思念的感慨。这种情感反映了清代文人常见的抒情主题,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孤独感。
《剔银灯 寒檠》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独自思索的孤寂与愁苦。诗中通过“剔银灯”这一意象,引发了对光明与温暖的渴望,而“寒檠”则象征着内心的寒冷与孤单。全诗的情感层层递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冷清的夜晚,体会到那种无助的孤独感。
在诗的开头,诗人耐心地品味着寒夜,似乎在寻找一丝温暖,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只是一龛斜背”的无奈,暗示着对温情的渴望却无从寄托。接着,诗人描绘了周围的环境,低映的鸳帏与高擎的凤足,不仅展现了空间的冷清,也反映了内心的失落与无望。
随着诗情的推进,诗人支颐凭几,静静等待竹炉茶沸,这一动作透出一种无所事事的沉闷。特别是“欲暗还明,频挑不焰”,展现了诗人在光与暗之间的挣扎,极富感染力。最后,“霜风又起,早逼得光儿愈细”,寒风的袭来使得光线愈加微弱,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渗透出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孤独、思念及生活的无力感,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失落的深刻反思,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无奈与追求。
诗中“耐尽寒宵滋味”意为:
A. 感受到寒冷的滋味
B. 喜欢寒冷的夜晚
C. 享受热茶的滋味
D. 对情感的期待
“频挑不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渴望光明
B. 对黑暗的厌恶
C. 身体健康
D. 对温暖的无奈
诗中提到的“霜风”象征:
A. 温暖的春风
B. 冷酷的现实
C. 柔和的夜晚
D. 快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