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1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12:49
望秋月
作者:王恭 〔明代〕
望秋月,在家见月如等闲。
几度天涯望秋月,明月虽同非故山。
举头问明月,古往今来几圆缺?
明月如有言,问我少年今白发。
君不见汾水秋风鸿雁来,
邺中歌舞尽苍苔。
忧欢只问今时月,
曾照离宫与露台。
今月应将古月同,
古人今在九泉中。
谁言金粟西陵下,
不见流光到梓宫。
在家中望见秋月,感觉如同往常。
几次天涯漂泊,依旧在望秋月,明月虽同,但并非故乡的月亮。
我抬头问明月,古往今来有多少圆缺?
如果明月能够说话,它会问我为何少年已白发。
你不见汾水秋风中鸿雁归来,
邺城的歌舞如今已被苍苔覆盖。
忧愁和欢乐只在于今时明月,
曾经照亮过离宫与露台。
今夜的明月,应该与古月相同,
古人如今已在九泉之下。
谁说金粟西陵下,
流光不会照到梓宫呢?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恭,明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他的作品常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情感细腻,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望秋月》创作于王恭的晚年,正值人生的某种反思期。诗中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逝去青春的惋惜。
《望秋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篇提到“在家见月如等闲”,将平常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形成对比,接着以“几度天涯望秋月”引入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游子的孤独与惆怅。明月在诗中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中反复提及的“圆缺”象征着人生的变迁与无常。
在“明月如有言,问我少年今白发”一句,诗人以拟人手法让明月传达出对他人生的质问,令人深思岁月的流逝和青春的消逝。接下来的几句则借助汾水与鸿雁的意象,描绘出秋天的情景,并通过“邺中歌舞尽苍苔”展现繁华的衰败,增强了诗歌的感伤氛围。
最后,诗人以“古人今在九泉中”对比古今,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反映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优美,更在情感上引人共鸣,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
逐句解析
望秋月,在家见月如等闲。
望着秋天的月亮,觉得在家中看到的月亮十分平常。
几度天涯望秋月,明月虽同非故山。
几次在天涯海角看秋月,虽然明月是一样的,但却不是故乡的月亮。
举头问明月,古往今来几圆缺?
我抬头向明月提问,从古到今有多少次圆缺变化?
明月如有言,问我少年今白发。
如果明月能够说话,它会问我,为什么年轻时的我如今已白发苍苍?
君不见汾水秋风鸿雁来,
你难道没有看到汾水旁的秋风中,鸿雁归来吗?
邺中歌舞尽苍苔。
邺城的歌舞如今已被苍苔掩盖,往日的繁华不再。
忧欢只问今时月,
现在的忧愁与欢乐只与今晚的明月有关。
曾照离宫与露台。
明月曾经照亮过离宫与露台,回忆往昔。
今月应将古月同,
今夜的月亮应该与古时的月亮相同。
古人今在九泉中。
古人如今已在阴间,无法再见。
谁言金粟西陵下,
谁说金粟西陵之下,
不见流光到梓宫。
不会看到流光洒在棺材上呢?
修辞手法
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恋、对青春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中不仅有对月亮的赞美,还有对往昔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惆怅,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明月”是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思念与无常
C. 财运
“古往今来几圆缺”意在表达什么?
A. 月亮的变化
B. 时间的流逝
C. 人生的无常
诗中的“金粟西陵下”指的是什么?
A. 丰收的景象
B. 棺材的安息
C. 乡愁的表达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静夜思》和《望秋月》均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但前者更偏向于直接的思乡情感,而后者则通过对月亮的哲理性思考,展现了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青春的反思。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