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0:2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0:21:58
原文展示:
崇墉积翠,望关门一线,似县檐溜。瘦马登登愁径滑,何况新霜时候?画鼓无声,朱旗卷尽,惟剩萧萧柳。薄寒渐甚,征袍明日添又。谁放十万黄巾?刃泥不闭,直入车箱口。十二园陵风雨暗,响遍哀鸿离兽。旧事惊心,长途望眼,寂寞閒庭堠。当年锁论,董龙真是鸡狗。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城墙覆盖着翠绿的植被,远远望去,关门的缝隙像悬挂的屋檐水滴。瘦弱的马匹在滑溜的小径上艰难前行,更何况是在初霜的季节?战鼓已无声,红旗也已卷起,只剩下萧瑟的柳树。寒意逐渐加重,明天又要增添征袍。是谁放任了十万黄巾军?刀刃上的泥土未闭,直冲入车厢口。十二座皇家陵墓在风雨中显得阴暗,哀鸿遍野,野兽离散。旧事令人心惊,长途跋涉中目光所及,是寂寞的庭院和哨所。当年的锁论,董龙真的如同鸡狗一般。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作者经过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关隘的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居庸关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诗中“崇墉积翠”和“望关门一线”描绘了关隘的雄伟和险要,而“瘦马登登愁径滑”则反映了旅途的艰辛。诗中的“画鼓无声,朱旗卷尽”和“惟剩萧萧柳”传达了战事的结束和战后的萧条。最后,通过对黄巾军和董卓的提及,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动荡的反思和对现实的不满。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朱彝尊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居庸关的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战后萧条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动荡的反思,传达了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崇墉积翠”描绘了什么景象? A. 高大的城墙覆盖着翠绿的植被 B. 瘦弱的马匹艰难前行 C. 战鼓已无声 D. 萧瑟的柳树
诗中“瘦马登登愁径滑”反映了什么? A. 旅途的艰辛 B. 战事的结束 C. 战后的萧条 D. 历史的动荡
诗中“画鼓无声,朱旗卷尽”传达了什么? A. 战事的结束 B. 旅途的艰辛 C. 战后的萧条 D. 历史的动荡
诗中“谁放十万黄巾?”提及了什么? A. 黄巾军 B. 皇家陵墓 C. 寂寞的庭院和哨所 D. 董卓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