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

时间: 2025-05-04 11:51:25

诗句

先人有敝庐,涪水之东边。

我罢汉中守,归此聊息焉。

是时五六月,赤日烘遥天。

山川尽糁燥,草木皆焦燃。

尘襟既暂解,胜境乃独专。

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

层岩敞户外,浅濑流窗前。

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

竹簟白石枕,稳处只屡迁。

忽时乘高风,远望立云烟。

野兴极浩荡,俗虑无一缘。

气爽神自乐,世故便可捐。

却忆为吏时,荷重常满肩。

几案堆簿书,区处忘食眠。

冠带坐大暑,颡汗常涓涓。

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

安闲获在兹,怳若梦游仙。

行将佩守符,复尔趋洋川。

山中岂不恋,事有势外牵。

尚子愿未毕,安能赋归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51:25

原文展示:

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 文同 〔宋代〕

先人有敝庐,涪水之东边。我罢汉中守,归此聊息焉。是时五六月,赤日烘遥天。山川尽糁燥,草木皆焦燃。尘襟既暂解,胜境乃独专。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层岩敞户外,浅濑流窗前。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竹簟白石枕,稳处只屡迁。忽时乘高风,远望立云烟。野兴极浩荡,俗虑无一缘。气爽神自乐,世故便可捐。却忆为吏时,荷重常满肩。几案堆簿书,区处忘食眠。冠带坐大暑,颡汗常涓涓。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安闲获在兹,怳若梦游仙。行将佩守符,复尔趋洋川。山中岂不恋,事有势外牵。尚子愿未毕,安能赋归田。

白话文翻译:

我的祖先留下了破旧的房屋,位于涪水的东边。我辞去了汉中守的职务,回到这里暂时休息。这时正是五六月,烈日高照,天空遥远。山川都显得干燥,草木仿佛都要燃烧起来。尘世的烦恼暂时解脱,我独享这美好的环境。高大的树林环绕着深谷,清凉的树荫和密布的石头相连。层层的岩石敞开在户外,浅浅的溪流在窗前流淌。邀请客人弹奏素琴,留下僧人品尝清凉的泉水。竹席和白石枕,稳稳地放置,时常移动。忽然乘着高风,远望云烟。野外的兴致极为广阔,世俗的忧虑毫无关联。气息清爽,精神自然愉悦,世间的烦恼可以抛弃。回忆起做官时的情景,重担常常压在肩上。案上堆满了文书,处理事务忘记了吃饭和睡眠。在大暑中穿着官服坐着,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每次都害怕受到深重的责备,不敢随意取乐。在这里获得安宁,仿佛梦中游仙。即将再次佩戴守符,前往洋川。山中虽然留恋,但事情有外在的牵绊。尚子的愿望尚未完成,怎能赋诗归田。

注释:

  • 敝庐:破旧的房屋。
  • 涪水:河流名,位于今四川省。
  • 汉中守:汉中地区的行政长官。
  • 尘襟:尘世的烦恼。
  • 胜境:美好的环境。
  • 高林:高大的树林。
  • 深麓:深谷。
  • 清荫:清凉的树荫。
  • 层岩:层层的岩石。
  • 浅濑:浅浅的溪流。
  • 素琴:简单的琴。
  • 竹簟:竹席。
  • 白石枕:白色的石头枕。
  • 高风:高处的风。
  • 野兴:野外的兴致。
  • 俗虑:世俗的忧虑。
  • 气爽:气息清爽。
  • 世故:世间的烦恼。
  • 荷重:承担重担。
  • 簿书:文书。
  • 冠带:官服。
  • 颡汗:额头上的汗水。
  • 落深责:受到深重的责备。
  • 安闲:安宁。
  • 怳若:仿佛。
  • 梦游仙:梦中游仙。
  • 守符:守卫的符咒。
  • 洋川:地名。
  • 尚子:尚子平,东汉隐士,此处指作者自己。
  • 赋归田:归隐田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擅长山水诗。文同在政治上也有所作为,曾任汉中守等职,后因政治斗争辞官归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夏日归隐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夏日归隐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诗中“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等句,用词精准,意象生动,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享受。同时,通过对官场生活的回忆,对比了归隐前后的心境变化,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责任的厌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人有敝庐,涪水之东边。我罢汉中守,归此聊息焉。
    • 作者提到祖先留下的破旧房屋,位于涪水的东边,自己辞去汉中守的职务,回到这里暂时休息。
  2. 是时五六月,赤日烘遥天。山川尽糁燥,草木皆焦燃。
    • 描述夏日的酷热,烈日高照,山川干燥,草木仿佛都要燃烧起来。
  3. 尘襟既暂解,胜境乃独专。
    • 尘世的烦恼暂时解脱,作者独享这美好的环境。
  4. 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
    • 高大的树林环绕着深谷,清凉的树荫和密布的石头相连。
  5. 层岩敞户外,浅濑流窗前。
    • 层层的岩石敞开在户外,浅浅的溪流在窗前流淌。
  6. 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
    • 邀请客人弹奏素琴,留下僧人品尝清凉的泉水。
  7. 竹簟白石枕,稳处只屡迁。
    • 竹席和白石枕,稳稳地放置,时常移动。
  8. 忽时乘高风,远望立云烟。
    • 忽然乘着高风,远望云烟。
  9. 野兴极浩荡,俗虑无一缘。
    • 野外的兴致极为广阔,世俗的忧虑毫无关联。
  10. 气爽神自乐,世故便可捐。
    • 气息清爽,精神自然愉悦,世间的烦恼可以抛弃。
  11. 却忆为吏时,荷重常满肩。
    • 回忆起做官时的情景,重担常常压在肩上。
  12. 几案堆簿书,区处忘食眠。
    • 案上堆满了文书,处理事务忘记了吃饭和睡眠。
  13. 冠带坐大暑,颡汗常涓涓。
    • 在大暑中穿着官服坐着,额头上的汗水不断。
  14. 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
    • 每次都害怕受到深重的责备,不敢随意取乐。
  15. 安闲获在兹,怳若梦游仙。
    • 在这里获得安宁,仿佛梦中游仙。
  16. 行将佩守符,复尔趋洋川。
    • 即将再次佩戴守符,前往洋川。
  17. 山中岂不恋,事有势外牵。
    • 山中虽然留恋,但事情有外在的牵绊。
  18. 尚子愿未毕,安能赋归田。
    • 尚子的愿望尚未完成,怎能赋诗归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山川尽糁燥,草木皆焦燃”中,用“焦燃”比喻草木在酷热中的状态。
  • 拟人:如“赤日烘遥天”中,用“烘”字赋予太阳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中,上下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对比自然美景和官场生活的艰辛,展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责任的逃避。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高林、深麓、清荫、层岩、浅濑、素琴、寒泉、竹簟、白石枕、高风、云烟。
  • 解释: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清凉、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象征着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同在诗中提到的“敝庐”位于哪里? A. 涪水之东边 B. 汉中 C. 洋川 D. 深麓 答案:A

  2. 诗中“赤日烘遥天”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B

  3. 文同在诗中提到的“汉中守”是指什么? A. 汉中地区的行政长官 B. 汉中地区的军事长官 C. 汉中地区的文化长官 D. 汉中地区的经济长官 答案:A

  4. 诗中“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生活态度? A. 官场生活 B. 隐居生活 C. 军事生活 D. 商业生活 答案:B

  5. 诗中“安闲获在兹,怳若梦游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官场的厌倦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隐居的满足 D. 对世俗的逃避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但文同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文同的《夏日闲书墨君堂壁二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但文同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资料。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文同的生平和创作。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斛律丞相 送吴驾部 和圣俞咏昌言五物·括苍石屏 介甫作巫山高命光属和勉率成篇真不知量 柳枝词十三首 和陈殿丞芍药 和次道西都元日怀不疑见寄 早朝书事 上郡南三十里有相思亭在太山之麓二水所交平 送丁正臣通判复州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皮结尾的成语 斤字旁的字 长夜 丢盔卸甲 物有生死,理有存亡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彐字旁的字 扬誉 椒屋 要路津 齿亡舌存 锋镝余生 衢柯 麦字旁的字 工字旁的字 包含鱼的词语有哪些 情在骏奔 妖开头的成语 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