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33: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33:07
洞庭春色
作者:顾贞观 〔清代〕
楼锁葳蕤,桥通宛转,昔日亭台。
记坠钗声里,频呼小玉,钩帘影畔,替摘青梅。
感绝多情双燕语,道三岁看花人未回。
心期在,且休教结子,辜负重来。
无端绿阴遍也,那复向旧处徘徊。
只凄凉禅榻,茶烟空飏,模糊镜槛,蜡泪成堆。
一种幽寻春草句,怕清梦池塘有劫灰。
长陪着,旧雕栏玉砌,零落宫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洞庭湖景色,楼阁间绿意盎然,桥梁蜿蜒如昔日的亭台。回忆起昔日的情景,耳边似乎响起了钗子坠落的声音,频频呼唤着小玉,在钩帘影旁替我摘青梅。然而,双燕在空中欢声细语,让我感慨万千,三年未见的看花人仍未归来。心中期盼着,不要再让结子成形,辜负了重回的机会。无奈绿阴遍布,不再向旧地徘徊。只剩下凄凉的禅榻,茶烟在空中飘荡,镜台模糊,蜡泪成堆。心中那句幽寻的春草句,害怕在清梦池塘中变成尘埃。依旧陪伴着旧雕栏玉砌,宫中的槐树零落满地。
作者介绍:顾贞观,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擅长描绘自然和抒发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个人情感和对往昔的追忆,风格细腻、婉约。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天,洞庭湖的春色唤起了诗人的种种回忆,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无奈。春天的景色与内心的情感形成强烈对比,带有淡淡的忧伤。
《洞庭春色》以洞庭湖的春色为背景,融合了个人回忆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以“楼锁葳蕤,桥通宛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春景,展示了自然的繁盛与美好。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所感受到的却是对往昔的惆怅与失落。钗声的回响、小玉的呼唤,暗示着曾经的温暖与美好,如今已成追忆。
双燕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三年未见的无奈与期盼,强化了人事变迁与时间流逝的主题。诗人内心的期许与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旧日时光的渴望与珍惜。绿阴的繁盛却让诗人不愿再向旧处徘徊,反映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纠葛。
整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修辞,营造出一种细腻而婉约的情感氛围。诗人在描绘春色的同时,也在探索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令人思索。诗的结尾,旧雕栏玉砌与零落宫槐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逝去,留下无限感慨。
逐句解析:
楼锁葳蕤,桥通宛转,昔日亭台。
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楼阁被绿色植物所覆盖,桥梁曲折通幽,唤起对过去的回忆。
记坠钗声里,频呼小玉,钩帘影畔,替摘青梅。
通过钗声和呼唤小玉的细节,展现了曾经的亲密与温馨,钩帘后影象征着隐秘的情感。
感绝多情双燕语,道三岁看花人未回。
细腻的双燕语声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三年未见的恋人带来忧伤。
心期在,且休教结子,辜负重来。
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对过往情感的珍重,想要避免再次失去。
无端绿阴遍也,那复向旧处徘徊。
绿阴的繁茂让诗人不愿再回到旧地,显示出一种心灵的挣扎。
只凄凉禅榻,茶烟空飏,模糊镜槛,蜡泪成堆。
描绘了孤独的画面,茶烟缭绕,泪水如蜡烛般成堆,反映内心的凄凉。
一种幽寻春草句,怕清梦池塘有劫灰。
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恐惧,暗示梦中可能的遗憾。
长陪着,旧雕栏玉砌,零落宫槐。
结尾再现曾经美好的景象与时光的流逝,意象交融,令人感慨。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钗声”象征什么?
“无端绿阴遍也”中的“绿阴”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小玉”可能指代: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顾贞观的诗歌及其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