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17: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17:55
洞庭春色 秋露
作者: 王易〔清代〕
晚榭凉归,暮天云净,素娥泪多。
更莲房红坠,冷凝藻镜,桐荫绿润,翠踏蛮靴。
最是五更风共剧,便不耐衫寒薄薄罗。
金茎液,教太真饮罢,晕脸微酡。
铜仙汉家何在,料如今雨蚀苔磨。
止陌头衰柳,残禅共咽,原问蔓草,有美轻过。
待到为霜人不见,也负了蒹葭秋水歌。
魂归夜,想佩环月下,定湿淩波。
这首诗描绘了晚归时分的宁静与美丽,暮色中的天空清澈,独坐的女子泪水盈眶。红色的莲花在微风中悄然凋落,水面上的藻类似乎也在寒冷中凝结,桐树的阴影下绿意盎然,鞋底轻轻踩着湿润的草地。最让人感到的是清晨的微风,让人忍不住打寒,薄薄的衣衫抵挡不住寒意。那金色的液体,仿佛是太真(王嫱,古代神话中的仙女)饮用过的酒,脸上微微酡红。铜仙(指汉朝的仙人)如今何在,想必今日的雨水正在侵蚀着苔藓。街头的衰柳依然静默,残留的禅意让人不禁叹息,顺着蔓草询问,似乎轻盈的美丽在此刻已经逝去。等到霜降的时候再也看不见人影,连同秋水中的蒹葭也失去了歌声。夜归时,想起佩戴的环在月下闪烁,想必定是湿润的波光在摇曳。
王易,清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常常融入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王易对自然美的深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诗的开头通过描绘“晚榭凉归”和“暮天云净”,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归家的宁静与思绪的涌动。接着,诗人通过“素娥泪多”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突显了在美丽景色中潜藏的孤独与思念。
“莲房红坠”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细节,也暗示着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的哲理。诗中“金茎液,教太真饮罢”则巧妙地引入了神话元素,让人联想到仙女的美酒,进一步加强了诗的意境。同时,诗人在描述“衰柳”和“蔓草”时,表现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刻显得尤为深刻。
整首诗在叙述中展示了深邃的思考,既有秋天的萧瑟,也有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一句“魂归夜,想佩环月下”,则将个人情感提升至宇宙的层面,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感悟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透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诗中“素娥”指代什么?
A. 仙女
B. 美丽的女子
C. 白色的莲花
D. 清晨的露水
“铜仙汉家”中的“铜仙”指的是?
A. 古代的祭祀人物
B. 仙人
C. 武将
D. 文人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快乐
B. 爱情
C. 自然与时间
D. 战争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较,王易的诗更加强调了对自然细节的描写,而李白则更多表达了对孤独与人生的感悟。两者在情感上有共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却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