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31: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31:27
休话元谈有十,
未论前后俱三。
试举归求公案,
诸方几个能参。
别再谈论那些关于元谈的十个问题,
也不讨论它们的前后关系。
不妨来举个例子,探讨公案,
各方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参透呢?
薛公肃,字公肃,号华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薛公肃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著称,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哲学讨论盛行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元谈和公案的讨论,反映了禅宗哲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诗中展现了作者对哲学深度的探求与思考。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开头两句提到“元谈”与“前后”,显示出诗人对哲学讨论的独特见解与态度。诗人似乎在劝诫人们不要陷入繁琐的辩论,而应关注事物的本质。第三句“试举归求公案”则引入了禅宗的公案概念,强调了只有实际的体验和思考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这种强调实践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追求真理的渴望和对表面争论的反思。最后一句“诸方几个能参”,则是对社会中不同思想流派的质疑,表明在哲学的深邃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参透这些道理。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清新、深邃的哲思,给人以启迪。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哲学讨论的反思,强调在众多理论与争论中,真正的理解和参透才是最重要的。诗人对复杂的哲理问题表达了质疑,提倡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元谈”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现象
B. 哲学讨论
C. 生活琐事
诗人对“诸方几个能参”的意思是什么?
A. 质疑各个流派的理解能力
B. 赞美不同的理论
C. 鼓励更多人参与讨论
诗中提到的“公案”主要与哪个宗教相关?
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