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漫题》

时间: 2025-05-05 20:08:41

诗句

经乱年年厌别离,歌声喜似太平时。

词臣更有中兴颂,磨取莲峰便作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20:08:41

原文展示:

经乱年年厌别离,
歌声喜似太平时。
词臣更有中兴颂,
磨取莲峰便作碑。

白话文翻译:

在动乱的年代里,人们年复一年地厌倦了别离,
歌声听起来就像太平盛世时那样欢快。
词臣们更是有中兴的颂歌,
如果磨取莲峰,就可以刻成碑铭。

注释:

字词注释:

  • 经乱年年:经历战乱的年份,表明时间的长久和艰难。
  • 厌别离:厌倦分别,表现出对离别的痛苦和厌倦。
  • 歌声喜似:歌声欢快,仿佛像太平时一样,表达出对和平的渴望。
  • 词臣:指的是那些作词的文人。
  • 中兴颂:指的是为国家复兴而作的颂歌。
  • 磨取莲峰:象征着艰苦的努力,最终成就伟大的事业。
  • 便作碑:意指将所成就的事情记录下来,留存后世。

典故解析:

  • 中兴: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朝代的复兴,历史上多次出现,反映了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莲峰:象征着高洁的追求,磨取莲峰则暗示了艰辛的努力与追求卓越的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字子长,唐代诗人,文学家,以诗、词、赋等多种文体闻名。他的创作风格多样,常以淡雅、清新为主,擅长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动乱之际,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对国家复兴的期盼与信心。

诗歌鉴赏:

《漫题》通过描绘动乱时期人们的心态,表现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离别的厌倦。词中的“歌声喜似太平时”,不仅揭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人们依然希望能够歌唱,以此来寄托对未来的期待。诗中提到“中兴颂”,则进一步突出了文人们在国家动荡时期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感,他们通过创作来弘扬爱国情怀、激励士气。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经乱年年厌别离:诗句表达了在动乱中人们对分离的厌倦,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们内心的苦痛。
  2. 歌声喜似太平时:转而描绘出人们在困境中仍然渴望欢乐,歌声象征着希望与和平的愿望。
  3. 词臣更有中兴颂:指出当时的文人们仍然在为国家的复兴创作颂歌,表现出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4. 磨取莲峰便作碑:暗示通过努力追求理想,最终可以将成就铭刻于石碑,象征着历史的传承与荣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经乱年年”与“歌声喜似”形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磨取莲峰”比作艰难的追求,寓意深刻,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文人对国家复兴的责任感,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歌声:代表希望与快乐,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别离:象征着痛苦与不安,反映了时代的动荡。
  • 莲峰:象征着高洁与追求,通过艰苦努力获得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经乱年年厌别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厌倦
    C. 怀念

  2. “歌声喜似太平时”中的“太平”指的是什么? A. 动乱的时代
    B. 和平的时代
    C. 生活的困境

  3. 诗中提到的“中兴颂”是指什么? A. 个人的成功
    B. 国家复兴的歌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漫题》中对离别的厌倦有相似之处;而杜甫的《春望》则在动乱中表现出对国家前景的忧虑,三首诗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各自的历史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司空图研究》

相关查询

四用韵 次韵行甫小集平山 次韵谢兄立春戏拟春帖子 次韵宋尚书山居·日涉园 出关 餐雪辘轳体 次韵牡丹 山中 得家信 汪圣权自开寿域作小亭其前植桂环之谒予作扁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里字旁的字 胡颜之厚 慌慌张张 问题剧 毒手尊前 片字旁的字 折冲尊俎 禺筴 潜休隐德 母字旁的字 羣神 包含泽的成语 尣字旁的字 尝试 鳥字旁的字 包含晋的成语 羽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脸憨皮厚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