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41: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41:08
念奴娇 壬戌中秋,和东坡韵,示大儿贵阳
作者: 姚华 〔清代〕
闰年秋早,乍凉蟾警露,顿惊霜迹。
静里窗纹明水际。眼底几棂疏碧。
玉斧修残,山河影在,道是金瓯国。
天香深处,盛时歌吹曾历。
今夜月为谁圆,酒尊空尽,座冷长惭客。
擘果分盘儿女会,浅醉聊堪一夕。
万里人同,婵娟可语,胜似征鸿翼。
鹤阴能和,旧时游处双笛。
这首诗写的是壬戌年中秋之夜,秋天到得早,初凉的夜晚,月亮提醒我露水的到来,霜迹让我惊讶。静谧之中,窗外的光辉映在水面上,眼前的几棵树木显得稀疏而苍翠。
玉斧般的月亮修整着,山河的影像映衬其中,仿佛是金瓯之国。
在这香气四溢的夜晚,往日的歌声和吹奏曾经在此回响。
今晚的月亮又为谁而圆?酒杯空了,座位冷清,让我感到深深的惭愧。
分果共享,儿女相聚,微醺之中聊聊一夜的欢愉。
无论相隔万里,月亮的美好可与人共语,胜过了征鸿展翅的快意。
鹤影萧然,往日游玩之处的双笛声依旧和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事情感为题材,传达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壬戌年中秋之际,表达了诗人在佳节时分的思乡之情与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和社会的美好希望。
这首诗以中秋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交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开篇提到的“闰年秋早”便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随之而来的“乍凉蟾警露,顿惊霜迹”,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初秋夜晚的清冷与宁静,营造出一种既美好又略显惆怅的氛围。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玉斧修残”来隐喻月光的柔和与清澈,仿佛在诉说着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而“今夜月为谁圆”则流露出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思念,酒杯空尽的冷清,更加突显了他的孤独和惭愧。
最后几句,诗人虽然身在异乡,却感受到月亮的共鸣,代表着无论身处何地,亲情与友情的联系都不会因距离而断绝。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承载着人文情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中秋夜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与联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闰年秋早”中的“闰年”指什么?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今夜月为谁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