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咏舞诗》

时间: 2025-05-01 15:09:01

诗句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9:01

原文展示:

咏舞诗 王暕 〔南北朝〕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白话文翻译:

随着风儿,彩袖轻轻飘动,阳光下,花钿闪烁转动。心意相通,依偎在紧促的柱旁,共同的身影,奔向那高悬的弦音。

注释:

  • 从风:随风。
  • 绮袖:华丽的衣袖。
  • 映日:阳光照射。
  • 花钿:古代妇女头上戴的装饰品,形似花朵。
  • 同情:心意相通。
  • 促柱:紧促的柱子,可能指乐器上的弦柱。
  • 共影:共同的身影。
  • 危弦:高悬的弦,指高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暕,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流传至今,显示出其文学才华。这首《咏舞诗》描绘了舞者的优雅姿态和音乐的和谐,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观赏舞蹈和音乐表演时所作,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舞蹈和音乐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咏舞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舞者在风中轻盈的舞姿和阳光下闪耀的装饰,以及她们与音乐的和谐共鸣。诗中的“从风回绮袖”和“映日转花钿”描绘了舞者的动态美,而“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则表达了舞者与音乐的情感交融。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展现了舞者的艺术魅力和音乐的动人之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从风回绮袖”:舞者的衣袖随风飘动,形象地描绘了舞者的轻盈和优雅。
  • “映日转花钿”:阳光下,舞者头上的花钿闪烁,增添了视觉的美感。
  • “同情依促柱”:舞者与音乐家心意相通,依偎在乐器旁,准备共同演绎。
  • “共影赴危弦”:舞者和音乐家的身影共同奔向高音,象征着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从风回绮袖”比喻舞者的动作轻盈如风。
  • 拟人:“映日转花钿”赋予花钿以动态,仿佛它们在阳光下自行转动。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如“从风”对“映日”,“回绮袖”对“转花钿”。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舞蹈和音乐的艺术美,通过舞者的优雅姿态和音乐的和谐共鸣,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赞美。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风、绮袖、日、花钿、柱、影、弦。
  • 分析: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动感和美感的艺术场景,风和日分别提供了自然的环境背景,绮袖和花钿描绘了舞者的装饰和动作,柱和弦则是音乐的象征,影则连接了舞者和音乐家,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绮袖”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衣袖 B. 普通的长袖 C. 舞者的头饰 D. 乐器的一部分
  2. “映日转花钿”中的“花钿”是什么? A. 舞者的头饰 B. 乐器的装饰 C. 舞者的鞋子 D. 舞者的手饰
  3. 诗中的“危弦”指的是什么? A. 低音 B. 高音 C. 中音 D. 和弦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该诗同样描绘了音乐与舞蹈的美,可以与王暕的《咏舞诗》进行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 《琵琶行》与《咏舞诗》都描绘了音乐与舞蹈的场景,但《琵琶行》更侧重于叙述故事和表达情感,而《咏舞诗》则更注重描绘具体的动作和装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诗歌选》、《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 高斋闲望言怀 南山下旧居闲放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 和苏侍郎小园夕霁寄诸弟 奉和圣制早登太行山率尔言志 奉和圣制途经华山 秋怀 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 自彭蠡湖初入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刀切豆腐两面光 造昧 皿字底的字 佚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夙夜梦寐 小字头的字 下乔木入幽谷 桡骨 包含济的词语有哪些 理家 鱼字旁的字 借交报仇 彐字旁的字 呀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钧严 改是成非 弋字旁的字 秉政 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