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53: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6:53:02
赠郑通庵
李曾伯
与子前言戏,驾人昨梦然。
办心求学道,绝口戒谈天。
适我烟霞外,任渠牛斗边。
明年茅屋下,共玩养生篇。
与你在一起时,谈笑风生,仿佛是昨夜梦境般美好。
我志在追求学问,心无旁骛,绝口不谈那些世俗的事情。
我恰好在烟霞之外,任凭你在牛斗之边。
明年在我的茅草屋下,一起畅谈养生的道理。
李曾伯,宋代诗人,字君复,号曾伯,著名的隐士。李曾伯生活在一个文人学者崇尚隐逸的时代,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隐逸、学问的风气盛行。李曾伯与朋友郑通庵的友情深厚,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学问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展现了李曾伯的洒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对友人郑通庵的热情与深厚感情。开篇以“与子前言戏”引入,表现了与友人轻松随意的交流,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令人感受到友谊的温馨和欢快。接着,诗人转入对学问的追求,表达了“办心求学道”的坚定决心,突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随后“绝口戒谈天”,则流露出对世俗琐事的厌倦,显示出诗人追求内心平静的决心。
“适我烟霞外,任渠牛斗边”,这里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选择在烟霞之外,远离繁华,意在寻求一种宁静的生活。最后的“明年茅屋下,共玩养生篇”则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愿与友人共享养生之道,体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风格清新,情感真挚,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描绘与朋友的欢聚、对学问的追求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出宋代士人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诗中“与子前言戏”意指什么?
“绝口戒谈天”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明年茅屋下”中“茅屋”象征什么?
与陶渊明的《饮酒》相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曾伯更注重于友谊的交流,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体的孤独与自然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