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捣衣》

时间: 2025-07-26 09:21:43

诗句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6 09:21:43

诗词名称: 捣衣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白话文翻译:

我也知道你的戍楼不再归来,
秋天已经到来,我在清冷的砧板上擦拭衣物。
寒冷的苦月已经临近,更何况我经历了长时间的离别,心中愈加思念。
宁愿不辞疲倦地捣衣熨衣,
只希望把这份思念寄托在那遥远的边塞。

注释:

  • :指守卫边疆的士兵。
  • :擦拭。
  • :指砧板,捣衣用的工具。
  • 苦寒月:指冬天的月份,表示寒冷的时节。
  • 塞垣:边疆的城墙或防线。
  • 闺中:女子的内室,象征着思念的地方。
  • 空外音:指远方的消息或声音。

典故解析:

“戍不返”可以理解为士兵在边疆守卫,无法归来,反映了战争对家庭的影响。“苦寒月”暗示了深秋冬季的寒冷,借此传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关注社会现实,常表现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身处乱世,心系国家与家人的安危,寄情于捣衣之事,表达了对离别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捣衣》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诗中通过“戍不返”引出对战乱的感慨,再通过“秋至拭清砧”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秋天的情景,突显了她的孤独与无奈。寒冷的“苦寒月”象征着严酷的生活环境,也反映出诗人对远方士兵的深切关注与挂念。最后两句通过“宁辞捣熨倦”与“用尽闺中力”,表达了她的坚韧与不屈,尽管身心疲惫,仍然将思念寄托于生活的琐事中。这种对生活的坚守与思念的深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亦知戍不返:表明诗人知晓士兵不归,暗示战争带来的离别。
  2. 秋至拭清砧:描绘了秋天的场景,清冷的环境与工作形成对比,增添了孤独感。
  3. 已近苦寒月:指冬季即将到来,带有苦涩的情感。
  4. 况经长别心:说明长时间的离别使思念更加深切。
  5. 宁辞捣熨倦:表达了尽管疲惫,仍愿意捣衣以寄思念。
  6. 一寄塞垣深:希望把思念寄托在遥远的边疆。
  7. 用尽闺中力:形容在家中用尽全力去思念。
  8. 君听空外音:期望远方的他能听到自己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戍不返”与“秋至拭”,形成一种和谐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砧”与生活琐事象征思念,真正的情感寄托在日常生活中。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表现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同时也反映了对战乱带来的离别与苦痛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战争与离别。
  • :象征孤独与思念的季节。
  • :象征生活的琐碎与坚韧的力量。
  • 寒月:象征生活的苦涩与冷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戍”指的是什么? A. 边疆的士兵
    B. 农田的工作
    C. 家庭的琐事
    答案: A

  2. “苦寒月”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快乐的时光
    B. 寒冷与孤独
    C. 春天的希望
    答案: B

  3. 诗人希望通过捣衣寄托什么? A. 生活的琐事
    B. 对远方的思念
    C. 对家庭的责任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捣衣》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现出对离别与孤独的感慨,但杜甫侧重于对家庭和社会现实的关注,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寄介然二首 向赵圣源请赋云壑诗会余东去西来匆匆不暇今 将至宋先寄相之二首 东风第一枝 竹炉次韵 比以补陀刻寄少冯有诗复答之并示杨吉老释介然 北湖 圃田道中牧马 为卢天骥作 即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丢车保帅 阳报 吃官司 氏字旁的字 通爥 傀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魚字旁的字 面缚衔璧 乙字旁的字 江东独步 霜情 白字旁的字 歼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颠来倒去 亢暴 亅字旁的字 砻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噤口卷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