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贾生》

时间: 2025-05-08 23:32:55

诗句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3:32:55

原文展示:

贾生
作者: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宣室中,求贤者到处寻找被逐的臣子,贾谊的才华和风采是无人能比的。可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空虚的席位无人问津,却只关注鬼神而不关心百姓的生死。

注释:

  • 宣室: 古代宫殿中的一处,常用来形容求贤之地。
  • 逐臣: 被逐出朝廷的臣子,指贾谊等人。
  • 贾生: 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 前席: 指席位,这里用来象征贾谊的才华。
  • 苍生: 指百姓,强调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 鬼神: 指神灵,隐喻那些不切实际的事务。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蕴藉,晚唐诗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诗风以感伤、细腻著称,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朝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政治腐败之时。李商隐对当时社会的现状感到失望,特别是对统治者对百姓生活的漠视。

诗歌鉴赏:

这首《贾生》通过对贾谊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有才之人的惋惜和对政治无能的批判。诗中“求贤访逐臣”的图景,展现出当时对人才的渴求与无奈。贾谊虽才华横溢,但在政治上遭到贬谪,体现了“可怜夜半虚前席”的孤独与无奈。李商隐通过“可怜”的情感表达了对贾谊遭遇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权者对民生的漠视。他们不关注百姓的生活和苦难,却沉迷于对鬼神的崇拜,这反映了政治的荒诞与冷漠。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李商隐对人道主义的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宣室求贤访逐臣: 描绘了一个求贤的场景,表现出对人才的渴望。
    2. 贾生才调更无伦: 赞美贾谊的才华无人能比,强调其独特的地位。
    3. 可怜夜半虚前席: 表达对贾谊才华未被重用的惋惜,席位空虚象征无人问津。
    4. 不问苍生问鬼神: 批判当权者的无能与对民生的漠视,揭示了社会的冷酷。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求贤”和“逐臣”,形成对比。
    • 比喻: “前席”比喻贾谊的才华与地位,空虚则是对其遭贬的形象表现。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贾谊的赞美与对时局的批判,表达了对有才之人的惋惜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贾生: 代表了有才之人,象征着被埋没的才能。
  • 前席: 象征着未被重用的才华,暗示对政治环境的不满。
  • 苍生: 体现对百姓生活的关心,揭示出统治者的无能。
  • 鬼神: 代表迷信和对虚幻事物的追求,批判对现实的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贾生”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贾谊
    c) 杜甫

  2. 诗中“可怜夜半虚前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贾谊的赞美
    b) 对贾谊遭贬的惋惜
    c) 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3. 诗歌中提到的“苍生”指的是? a) 神明
    b) 百姓
    c) 士人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
  • 诗词对比: 比较李商隐的《贾生》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人才和百姓的关注,但李商隐更侧重于才华的惋惜,而杜甫则强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全集》
  • 《唐代诗歌研究》

译文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注释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相关查询

江城子 江城子 王温季自北都归过予三河坐中赋此 江城子 落梅 江城子 江城子·斜风细雨作春寒 江城子 秋日同雪笠家弟子万过恭士南郊书舍 江城子 寄庐副使处道 江城子 江城子·修行还悟宿根深 江城子·道途急急莫留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拍手打掌 户字头的字 描写天气的四字词语大全_丰富天气表达的词汇 土字加一笔常用字汇总_土字加笔画的汉字详解 包含称的成语 与时俱进 趁热打铁 菊的繁体字怎么写?菊字繁体书写技巧与笔画顺序详解 敝力 髁身 酿秫 拼音zi的汉字汇总_zi的常用字详解 十字旁的字 肩劳任怨 瓜字旁的字 金玉锦绣 包含缨的词语有哪些 街坊四邻 石字旁的字 获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