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0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05:15
中秋后一夜观月
作者: 张镃 〔宋代〕
昨夜月色佳,孤坐不及赏。
深叹一岁中,此景无复两。
冒冷试出户,雾气方漭沆。
金行既中分,宇宙萃澄漺。
堂堂大圆镜,倒摄山河像。
或云有挂树,强作枝叶想。
畴能穷兆腾,聊尔付惚怳。
曾无惊鹊飞,但听悲虫响。
气舒厌偪仄,望极增叹仰。
今夕看尤好,流光透帷幌。
祗欠些子缘,照物尚晶爽。
盆池局墙角,刺历认菰蒋。
病余不举酒,安得诗思广。
何当揖浮丘,跨鹤离尘坱。
昨晚的月色真美,我独自坐着却未能赏月。
深深叹息在这一年中,这样的景色再也没有第二次。
冒着寒冷试着走出门,雾气正浓郁朦胧。
金色的月亮已经分开了,宇宙显得格外清澈。
如同一面堂皇的大圆镜,倒映着山河的景象。
有人说那月亮挂在树上,不禁想象起树枝叶片。
谁能穷尽这天象的变迁,随意交给飘忽的思绪。
没有惊飞的鹊鸟,只有悲鸣的虫声在耳边响起。
心情舒畅却厌倦了狭窄的空间,仰望天空更加叹息。
今夜的月光更好,透过帷幕洒下光辉。
只差了一点缘分,照耀着万物依然晶莹。
池塘在墙角,隐约能辨认出菰蒋的身影。
病后无法举杯畅饮,如何能使诗思广阔呢?
何时能够向那浮丘致敬,乘鹤离开尘世的纷扰?
作者介绍:张镃,宋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抒情、自然和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之后,正值月圆之时,表达了对美好月色的向往与遗憾,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
《中秋后一夜观月》通过描绘月色的美丽与独自赏月的孤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中开头以“昨夜月色佳”引出主题,紧接着表达了遗憾之情,感叹一年中难得的美景再难复得。通过描绘出门冒冷的情景,诗人将自身的孤独与冷清映射到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中间部分,诗人将月亮比作“堂堂大圆镜”,生动地描绘出月亮的清晰与明亮,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对“惊鹊飞”的描写则暗示了诗人为孤独的心情增添了几分惆怅。同时,诗人通过“气舒厌偪仄”的表达,展现了对自由与开阔空间的渴望。
结尾部分,诗人以“何当揖浮丘”抒发了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求。全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思,展现了宋代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昨夜月色佳,孤坐不及赏。
描述了昨晚的月色美好,自己却因孤独而未能欣赏。
深叹一岁中,此景无复两。
感叹一年中这样的美景再无第二次,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冒冷试出户,雾气方漭沆。
勇敢冒着寒冷走出门,看到朦胧的雾气,加深了孤独感。
金行既中分,宇宙萃澄漺。
描绘了月光的明亮与宇宙的清澈,体现出对自然的赞美。
堂堂大圆镜,倒摄山河像。
比喻月亮如同一面大镜子,映照出山河的景象。
或云有挂树,强作枝叶想。
说有人认为月亮挂在树上,诗人勉强想象树枝。
畴能穷兆腾,聊尔付惚怳。
难以穷尽天象的变化,随意将思绪交给飘忽。
曾无惊鹊飞,但听悲虫响。
没有惊起的鹊鸟,只有悲鸣的虫声,增添了孤寂感。
气舒厌偪仄,望极增叹仰。
心情舒畅却厌倦了狭窄的空间,向远处仰望更加叹息。
今夕看尤好,流光透帷幌。
今夜的月光更好,透过窗帷洒下光辉。
祗欠些子缘,照物尚晶爽。
只差一些缘分,照耀下的物体依然晶莹。
盆池局墙角,刺历认菰蒋。
在墙角的池塘中,可以隐约辨认出菰蒋。
病余不举酒,安得诗思广。
病后无法举杯畅饮,如何能够使诗思开阔呢?
何当揖浮丘,跨鹤离尘坱。
何时能够向那超然的境界致敬,乘鹤离开尘世。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月景的向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超脱尘世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金行”是指什么?
A. 金子
B. 月光
C. 阳光
D. 星光
诗人对昨夜的月色有何感受?
A. 赞美
B. 失落
C. 无感
D. 兴奋
诗中提到的“何当揖浮丘”表达了什么?
A. 想要饮酒
B. 渴望超脱
C. 追求名利
D. 无所事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