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石家洞口》

时间: 2025-04-27 03:49:17

诗句

数朵山如削,青烟起墓墟。

圣朝惟大度,蛮党亦安居。

练卒来呈箭,生儿遣读书。

更须看榜示,一与省人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49:17

原文展示:

数朵山如削,青烟起墓墟。
圣朝惟大度,蛮党亦安居。
练卒来呈箭,生儿遣读书。
更须看榜示,一与省人如。

白话文翻译:

几座山峰像刀削的一样,青烟从墓地升起。
在这个盛世之下,朝廷宽容大度,
连边疆的蛮族也能安居乐业。
士兵们送来箭支,孩子们被送去读书。
更要看榜单的结果,和官员的态度没有两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数朵山:几座山,形容山峰的数量。
  • :形容山峰的高耸陡峭。
  • 青烟:青色的烟,指墓地焚香或祭祀所产生的烟雾。
  • 圣朝:指盛世的朝代,特指宋代。
  • 大度:宽容,包容的态度。
  • 蛮党:指边疆少数民族。
  • 安居:安定地生活。
  • 练卒:指训练有素的士兵。
  • 呈箭:送上箭支,表示军事准备。
  • 生儿:生孩子,指家庭的下一代。
  • 遣读书:送孩子去读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 榜示:榜单,特别是科举考试的榜单。
  • 省人:指官员或有权势的人。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圣朝”,是对宋代的赞美,强调其政治的宽容和对少数民族的包容态度。
  • “蛮党”指的是当时的边疆民族,历史上宋代对这些民族采取了相对和平的政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字用之,号白华,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对社会、政治的关怀,风格清新自然,常在诗中融入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政治相对安定的时期,诗人以此表达对国家政策的认可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宽容和进步。

诗歌鉴赏:

《石家洞口》是一首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映射出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治理的赞美。开头的“数朵山如削”以生动的景象引入,展现出雄伟的自然景观,紧接着“青烟起墓墟”则在一片安宁的气氛中增添了一丝神秘感,暗示着对历史和逝去者的追思。

整首诗的核心在于对当时政治的肯定,诗人强调“圣朝惟大度”,表明在这个盛世中,国家的宽容政策使得边疆的民族能够安居乐业,显示出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接下来的“练卒来呈箭,生儿遣读书”,则传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教育的重视,士兵的军事准备和孩子们的读书学习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盼。

最后一句“更须看榜示,一与省人如”,则是对科举制度的呼应,强调了公平竞争的重要性,表现出作者对社会流动和人才选拔的关注。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社会、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关系,展现出诗人宽广的视野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朵山如削:描绘山的形状,给人以视觉冲击,象征着自然的雄伟。
  2. 青烟起墓墟:青烟升起,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提示人们对历史的尊重。
  3. 圣朝惟大度:赞美当时朝廷的宽容和大度,表现出对国家治理的认可。
  4. 蛮党亦安居:强调民族团结,边疆民族能够安稳生活,体现了国家的和谐。
  5. 练卒来呈箭:士兵的军事准备,暗示国家的安全。
  6. 生儿遣读书:孩子们接受教育,显示出对未来的重视。
  7. 更须看榜示:呼应科举,暗示社会的竞争和公平。
  8. 一与省人如:结果与官员的态度无二,强调社会流动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数朵山如削”,形象地表达山的高耸。
  • 对仗:“练卒来呈箭,生儿遣读书”,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诗意。
  • 象征:青烟象征历史与文化的延续。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盛世的赞美、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治理的认可,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自然的雄伟,象征着稳定与永恒。
  • 青烟:历史的追思,象征着文化和传统的延续。
  • :军事的准备,象征着国家的安全。
  • :知识的象征,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蛮党”指的是: A. 中原的士人
    B. 边疆的少数民族
    C. 外国的侵略者
    D. 宗教信仰者

  2. 诗中强调的教育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 A. 只通过家庭
    B. 通过军队
    C. 通过科举制度
    D. 只通过文化交流

  3. 诗中“青烟起墓墟”意在表达: A. 对战争的追忆
    B. 对逝者的追思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 《石家洞口》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了政治与社会的关怀,前者更强调民族团结与教育,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王维的《送别》则通过自然景象展现人情与思考,尽管题材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化与诗词》

相关查询

买菊栽 春日杂兴 送徐太博守莆中 题王尉半竹 次韵所居龙池巷 山行 陈帐管尊公挽诗 出居十六咏·雪林 海棠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甲父 首足异处 林离 两点水的字 待月西厢 采字头的字 韋字旁的字 踌躇满志 狼奔兔脱 言字旁的字 孜开头的成语 高节清风 罗羉 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小开头的成语 采字旁的字 撩蹶子 风陵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