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更漏子(初秋雨后闻鹤唳)》

时间: 2025-05-07 07:30:16

诗句

绿窗寒,清漏短。

帐底沈香火暖。

残烛暗,小屏弯。

云峰遮梦还。

那些愁,推不去。

分付一檐寒雨。

檐外竹,试秋声。

空庭鹤唤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0:16

原文展示

更漏子(初秋雨后闻鹤唳)

绿窗寒,清漏短。
帐底沈香火暖。
残烛暗,小屏弯。
云峰遮梦还。
那些愁,推不去。
分付一檐寒雨。
檐外竹,试秋声。
空庭鹤唤人。

白话文翻译

窗外的寒意袭来,漏水声也变得短促。
帐子底下,沉香的火焰温暖着我。
残烛微弱,屏风轻轻弯曲。
云峰把我的梦遮住了。
那些忧愁,怎么也无法驱散。
只好将它托付给这檐下的寒雨。
檐外的竹子,似乎在试探秋天的声音。
空旷的庭院里,传来鹤的呼唤声。

注释

  • 绿窗寒:窗外的寒气。
  • 清漏短:漏水声短促,暗示时间的流逝。
  • 帐底沈香火暖:帐子底下点着的沉香,给予温暖。
  • 残烛暗:烛光微弱,暗示孤独和寂寞。
  • 云峰遮梦还:云峰遮住了梦境,表达对美好梦境的渴望。
  • 那些愁,推不去:忧愁无法摆脱。
  • 分付一檐寒雨:把忧愁寄托于檐下的寒雨。
  • 檐外竹,试秋声:檐外竹子在试探秋天的声音,暗示季节的变换。
  • 空庭鹤唤人:空旷的庭院中,鹤鸣叫着,唤醒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华,号东篱,宋代词人,生活于北宋时期,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他的词风清新婉约,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作品多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

创作背景

《更漏子》创作于初秋雨后,诗人可能正经历着孤独和忧愁的时刻,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感受。此时的自然环境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歌鉴赏

《更漏子(初秋雨后闻鹤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以“绿窗寒,清漏短”揭示了初秋的寒意,短促的漏水声似乎在催促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内心的急迫与焦虑。接着,诗人描绘了帐底下的沉香火焰,形成了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一种温馨而又孤寂的氛围。

“云峰遮梦还”一句,传达了对梦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云峰的遮挡象征着外界的压迫与内心的挣扎。接下来,诗人对无法摆脱的愁苦进行了反思,借助“檐外竹,试秋声”的意象,展现出对秋天到来的无奈与不安,而“空庭鹤唤人”则是对孤独的深刻揭示,鹤鸣声在静谧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呼唤着失落的心灵。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洞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窗寒,清漏短:窗外的寒气与漏水声,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气氛。
  2. 帐底沈香火暖:帐子底下的沉香火焰带来温暖,形成对比。
  3. 残烛暗,小屏弯:烛光微弱,映照出孤独的情境。
  4. 云峰遮梦还:梦境被云峰遮挡,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5. 那些愁,推不去:内心的愁苦难以驱散。
  6. 分付一檐寒雨:将忧愁寄托于寒雨之中,表现出无奈与消沉。
  7. 檐外竹,试秋声:竹子试探秋天的声音,象征季节的变迁。
  8. 空庭鹤唤人:空旷的庭院里,传来鹤的呼唤,唤醒了沉睡的人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忧愁比作无法驱散的阴霾,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竹子“试秋声”,赋予自然以人的特性,增添生动感。
  • 对仗:如“残烛暗,小屏弯”,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孤独、忧愁的感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之中,却又深感孤寂,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窗:象征着清新与寒意,暗示初秋的来临。
  • 残烛:象征孤独与寂寞,烛光微弱反映内心的无助。
  • 云峰:象征梦境与理想,被遮挡的云峰暗示现实的压迫。
  • 寒雨:象征忧愁与无奈,承载着诗人的愁苦。
  • :象征孤独与清高,鹤的呼唤使得诗人更觉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绿窗寒,清漏短”中的“漏”指的是什么?

    • A. 漏水
    • B. 漏斗
    • C. 漏网
  2. “檐外竹,试秋声”中的竹子在做什么?

    • A. 在生长
    • B. 在呼唤
    • C. 在试探秋天的声音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 A. 残烛与寒雨
    • B. 绿窗与云峰
    • C. 以上皆是

答案

  1. A. 漏水
  2. C. 在试探秋天的声音
  3. C.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怀与个人情感的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融入了更为豪放的情感,与毛滂的细腻形成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季节变迁及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
  • 《毛滂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唐多令 其四 连雨台中卧病作 唐多令 其三 连雨台中卧病作 唐多令·九日和子有 唐多令 唐多令 唐多令 代人寄外 唐多令 唐多令 唐多令二首 其二 唐多令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擅自为谋 莞尔而笑 齊字旁的字 川字旁的字 矛字旁的字 切痛 起居万福 窄窄别别 艸字旁的字 骨字旁的字 简要不烦 辞结尾的成语 驒騱 摄手摄脚 齿弊舌存 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佩的词语有哪些 层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分居异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