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3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0:16
更漏子(初秋雨后闻鹤唳)
绿窗寒,清漏短。
帐底沈香火暖。
残烛暗,小屏弯。
云峰遮梦还。
那些愁,推不去。
分付一檐寒雨。
檐外竹,试秋声。
空庭鹤唤人。
窗外的寒意袭来,漏水声也变得短促。
帐子底下,沉香的火焰温暖着我。
残烛微弱,屏风轻轻弯曲。
云峰把我的梦遮住了。
那些忧愁,怎么也无法驱散。
只好将它托付给这檐下的寒雨。
檐外的竹子,似乎在试探秋天的声音。
空旷的庭院里,传来鹤的呼唤声。
毛滂,字子华,号东篱,宋代词人,生活于北宋时期,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推崇。他的词风清新婉约,擅长表达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作品多融入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
《更漏子》创作于初秋雨后,诗人可能正经历着孤独和忧愁的时刻,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感受。此时的自然环境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更漏子(初秋雨后闻鹤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开篇以“绿窗寒,清漏短”揭示了初秋的寒意,短促的漏水声似乎在催促时间的流逝,暗示着内心的急迫与焦虑。接着,诗人描绘了帐底下的沉香火焰,形成了温暖与寒冷之间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一种温馨而又孤寂的氛围。
“云峰遮梦还”一句,传达了对梦想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云峰的遮挡象征着外界的压迫与内心的挣扎。接下来,诗人对无法摆脱的愁苦进行了反思,借助“檐外竹,试秋声”的意象,展现出对秋天到来的无奈与不安,而“空庭鹤唤人”则是对孤独的深刻揭示,鹤鸣声在静谧的庭院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呼唤着失落的心灵。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洞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揭示,表达了对孤独、忧愁的感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之中,却又深感孤寂,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与渴望。
诗中“绿窗寒,清漏短”中的“漏”指的是什么?
“檐外竹,试秋声”中的竹子在做什么?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季节变迁及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