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22: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22:14
原文展示:
争观苏翰林,未识李北海。独能亲话言,异彼想风采。彷徨计拍马,留滞搴兰茝。匹马候南还,轻舟即东汇。
白话文翻译:
人们争相观看苏轼的翰林风采,我却未曾见过李北海。唯独能够亲自与他交谈,不同于仅仅想象他的风采。我犹豫不决地计划着拍马前行,却在此停留,采摘兰花和茝草。我骑着一匹马等待南归,而轻舟则向东汇聚。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苏轼和李邕的敬仰,以及自己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担任常州太守期间,对苏轼和李邕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的抒发。诗中通过对比苏轼和李邕的风采,表达了自己对这两位前辈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在官场中的迷茫和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苏轼和李邕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前辈文人的崇敬之情。诗中“争观苏翰林,未识李北海”一句,既展现了苏轼的广泛影响力,也表达了作者对李邕的向往。后文“独能亲话言,异彼想风采”则进一步强调了亲自交流的重要性,超越了仅仅通过想象来了解一个人的局限。诗的最后两句“匹马候南还,轻舟即东汇”则描绘了作者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以及对归乡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前辈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前辈文人的敬仰和对自身处境的反思。通过对苏轼和李邕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和政治成就的向往;通过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在官场中的犹豫和彷徨,以及对归乡的期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苏翰林”指的是谁? A. 苏轼 B. 苏辙 C. 苏洵 答案:A
诗中提到的“李北海”是谁? A. 李清照 B. 李邕 C. 李白 答案:B
诗中的“匹马候南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归乡的期待 B. 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C. 对官场的厌倦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