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6:1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6:14:25
卜算子
作者: 吴藻 〔清代〕
愁不共春归,界入双娥里。
门外飞花几尺深,个是埋愁地。
立近碧阑干,泪湿罗衫子。
芳草何曾解断肠,人自伤心耳。
全诗翻译:
春天来临,我却无法与之共享欢乐,愁苦如同被困在双月的影子里。
门外纷飞的花瓣深厚得像是埋藏了我的忧愁。
我靠近碧色的栏杆,泪水湿透了我的衬衫。
芳草如何能理解我的痛苦,唯有我自己在这里自怜自伤。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双娥"常用来形容月亮或美人,暗指心中对美好的向往与愁苦。"芳草"则在古诗中常用作青春、生命的象征,但在这里却成为伤心的代名词。
作者介绍:
吴藻,清代诗人,以其词风细腻、情感真挚而著称。他的诗词往往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藻的感情困境之中,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无奈与对过往情感的沉重回忆。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让他在诗中流露出深深的忧愁。
《卜算子》是一首典型的清代词作,诗中渗透着浓厚的忧伤气息,吴藻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内心的愁苦传达得淋漓尽致。开篇以“愁不共春归”引入,直接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愁苦的无奈。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而诗人却因忧愁而无法共享这份美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门外飞花几尺深,个是埋愁地”一联,通过飞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藏的愁苦,花瓣轻盈飘落,却如同重重的忧伤压在心头。接下来的“立近碧阑干,泪湿罗衫子”,则描绘了诗人在栏杆旁感伤的情景,泪水浸湿了衣衫,愁苦之情愈加明显。最后一句“芳草何曾解断肠,人自伤心耳”,则是对外界事物的无奈感叹,芳草虽美,却无法理解他的痛苦,最终只有自我悲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完美展现了一个孤独灵魂的内心世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飞花”与“愁”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通过“泪湿罗衫子”的细腻描写,让读者深感诗人的悲伤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无奈与对内心愁苦的深切感受。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映射出自己的情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愁不共春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伤
C. 愤怒
D. 平静
“门外飞花几尺深”中的“飞花”比喻什么?
A. 年轻
B. 忧愁
C. 美好
D. 时间
诗人泪湿罗衫子,说明了什么?
A. 快乐的心情
B. 对生活的无奈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吴藻的《卜算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女性的愁苦,但吴藻的词更为细腻,情感更为深沉,而李清照则在愁苦中更多地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渴望。两者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表现手法。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