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5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8:54:36
小椿永恨歌
施教 〔明代〕
人言萱草忧可忘,
我见萱花忧倍结。
前日见之广陵堂,
使我踌躇生彷徨。
追思孝宗十一年,
此日何日风何颠。
沙飞石走人事变,
摧我庭椿不少延。
小椿幸托萱花边,
萱花覆荫尤多年。
虽然寒暑更相易,
炎风烈日无颠连。
小椿虽渐长,
未遇阳和天。
幸今天道复转璇,
雨露相滋渐觉鲜。
小椿叶已茂,
正欲还覆萱。
谁知萱花力已尽,
一旦萎谢秋风前。
小椿小椿苦摧折,
悠悠此恨何时竭。
人们说萱草可以忘忧,而我却发现萱花让我更加忧愁。前几天在广陵堂看到了它,让我心中彷徨不已。追忆起孝宗在位的第十一年,如今的时光何其无常,风云变幻。人事如沙飞石走,摧残了我家中的椿树,毫无留恋。小椿幸而依偎在萱花的旁边,萱花为它遮荫已经多年。虽然寒暑交替,烈日炎风也未曾改变。小椿虽然渐渐长大,却未曾遇到温暖的春天。幸好如今天道又转,雨露滋润,渐渐变得鲜活。小椿的叶子已经茂盛,正想再度遮蔽萱花。谁曾想到萱花的力量已尽,一旦萎谢便在秋风前。小椿啊小椿,苦于被摧折,这份悠长的恨何时才能消散?
施教,明代诗人,作品多涉及抒情和自然题材,尤其擅长用细腻的笔触表达情感与人生感悟。
本诗创作于施教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之时,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状的无奈。诗中通过椿树与萱花的对比,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情感的深沉。
《小椿永恨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通过对小椿和萱花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诗人在开篇中提到“人言萱草忧可忘”,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引用,更是对自身情感的反思。尽管萱草被认为可以忘忧,但作者却在看到萱花时感受到更深的忧愁。这种情感的矛盾反映了内心的复杂。
小椿作为诗中的主角,象征着生命的希望与延续,而萱花的凋零则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逆转。诗中提到的“十年”与“今日”的对比,增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感。小椿的成长与萱花的衰亡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悲凉。
诗的后半部分,施教通过“雨露相滋”,表达了对生命力的渴望和希望。然而最终,萱花的枯萎让小椿的未来变得渺茫,作者用“悠悠此恨何时竭”来总结对生命无常的深切感慨,令人感同身受。整首诗不仅展现了施教对自然的敏感观察,更深入探讨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与持久。
整首诗通过小椿与萱花的关系,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情感的深刻,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下列哪一个意象在诗中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a) 萱草
b) 小椿
c) 秋风
d) 沙飞石走
诗中提到的“孝宗”指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皇帝?
a) 明朝
b) 清朝
c) 唐朝
d) 宋朝
“悠悠此恨何时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快乐
d) 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