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9:0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9:06:17
客有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大臣有惜其去者白罢之作诗以纪其事
文章异域有知音,鸭绿差池一醉吟。
颖士声名动倭国,乐天辞笔过鸡林。
节髦零落毡吞雪,辩舌纵横印佩金。
奉使风流家世事,几随浪拍海东岑。
有客人传来朝廷的议论,希望任命苏轼去高丽,而高丽的大臣对他的离去感到惋惜,于是白白地罢免了他,作此诗以纪其事。
这篇文章在异域土地上却有人能懂其意,隔着鸭绿江在那儿醉吟。
才俊的声名传遍倭国,乐天的笔名也流传过鸡林。
节操与风采如雪花般消逝,辩才无碍地如金印般闪耀。
奉使的风流韵事,几乎随浪拍打着海东的高峰。
孙觉,字元方,号东篱,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因其诗文才华被誉为“才子”。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社会时事的敏锐观察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此诗的创作缘于当时朝廷希望任命著名文人苏轼去高丽任职。由于苏轼在当时的声望以及高丽大臣对此的惋惜,最终未能成行。诗中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绘,体现了对苏轼才华的赞美和对其离去的伤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对苏轼的惋惜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开篇“文章异域有知音”便表明了诗人在异国他乡仍能感受到知音的珍贵,进一步揭示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而“鸭绿差池一醉吟”则用地理意象来构建情感的空间,表达了因为距离而产生的共鸣。
接着“颖士声名动倭国,乐天辞笔过鸡林”说明了苏轼的才华不仅在中国境内有名,还远播至倭国和高丽,显示了他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诗人用“节髦零落毡吞雪”来形象地表现了苏轼的气节与风采的逐渐消逝,反映了对他被罢免的无奈与惋惜。
最后两句“奉使风流家世事,几随浪拍海东岑”则以浪潮比喻风流韵事,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暗示着即使有才华的人也难逃时局的变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表现出对友人的敬重与惜别,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的赞美与惜别,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文人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文化交融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诗中提到的“鸭绿江”指的是哪个国家的边界?
诗中“颖士”的指代是?
“节髦零落毡吞雪”中的“节髦”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