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魏邦达》

时间: 2025-05-07 09:02:57

诗句

意有不可,束带之立弗与也。

事所当尽,杭苇之急弗顾也。

诗不云乎,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览此遗墨,斯足以观君子之于役,而考古义于原隰矣。

再拜什袭,噫吾何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9:02:57

原文展示:

意有不可,束带之立弗与也。事所当尽,杭苇之急弗顾也。诗不云乎,駪駪征夫,每怀靡及。览此遗墨,斯足以观君子之于役,而考古义于原隰矣。再拜什袭,噫吾何执。

白话文翻译:

心中有不情愿,即使束带站立也不愿参与。事情应当尽力,即使面对急迫的杭苇也不顾一切。诗中不是说过吗,匆匆忙忙的征夫,常常担心无法完成任务。看到这些遗留下来的墨迹,足以观察君子在服役时的态度,以及在广阔平原上考察古义的情景。再次拜读并珍藏,唉,我该如何把握。

注释:

  • 束带之立弗与也:即使束带站立也不愿参与。
  • 杭苇之急弗顾也:即使面对急迫的杭苇也不顾一切。
  • 駪駪征夫:匆匆忙忙的征夫。
  • 每怀靡及:常常担心无法完成任务。
  • 遗墨:遗留下来的墨迹。
  • 原隰:广阔的平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1183-1243),字肃之,号木斋,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尤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见长。此诗可能是在描述作者对于服役和考察古义的态度和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描述作者对于服役和考察古义的态度和感受,反映了作者对于职责的认真态度和对古义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职责的认真态度和对古义的追求。诗中“束带之立弗与也”和“杭苇之急弗顾也”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不情愿的事情时依然坚守职责的决心。而“駪駪征夫,每怀靡及”则通过象征,表达了作者在服役过程中的担忧和责任感。最后,“览此遗墨,斯足以观君子之于役,而考古义于原隰矣”一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通过观察遗留下来的墨迹,可以了解君子在服役时的态度和对古义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意有不可,束带之立弗与也:表达了作者在面对不情愿的事情时依然坚守职责的决心。
  2. 事所当尽,杭苇之急弗顾也:展现了作者在面对急迫的事情时依然不顾一切地尽力完成。
  3. 诗不云乎,駪駪征夫,每怀靡及:通过象征,表达了作者在服役过程中的担忧和责任感。
  4. 览此遗墨,斯足以观君子之于役,而考古义于原隰矣: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通过观察遗留下来的墨迹,可以了解君子在服役时的态度和对古义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束带之立弗与也”和“杭苇之急弗顾也”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决心和责任感。
  • 象征:通过“駪駪征夫,每怀靡及”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的担忧和责任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于职责的认真态度和对古义的追求。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在面对不情愿和急迫的事情时依然坚守职责的决心,以及在服役过程中对古义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束带之立:象征着职责和决心。
  • 杭苇之急:象征着急迫和困难。
  • 駪駪征夫:象征着服役和责任感。
  • 遗墨:象征着历史和古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束带之立弗与也”表达了什么? A. 作者的不情愿 B. 作者的决心 C. 作者的职责 D. 作者的担忧 答案:B

  2. 诗中“駪駪征夫,每怀靡及”象征着什么? A. 服役 B. 职责 C. 担忧 D. 决心 答案:A

  3. 诗中“览此遗墨,斯足以观君子之于役,而考古义于原隰矣”总结了什么? A. 作者的决心 B. 作者的担忧 C. 全诗的主题 D. 作者的职责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珂的其他诗作,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其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于职责和历史的关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岳珂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贺新郎 次肖韵以相解 贺新郎 赠虬公、愚庵重行东渡 贺新郎 其一 和其年 贺新郎·又是寒冬矣 贺新郎·月下同高集生先生、孙殿球、邓去华水边小步 贺新郎·和张沚莼上和天平春眺 贺新郎 贺新郎 和嘘堂兄南京大屠杀二首 其一 贺新郎·乙巳除夕,夜宴于伯谦先生私宅,赋此乞正,调寄贺新郎1965 贺新郎·睡起啼莺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糸字旁的字 安分守已 岁聿云暮 鸟兽散 殳字旁的字 江山半壁 启证 鼻字旁的字 CD 源源不断 神怡心旷 缶字旁的字 哓哓不休 包含旦的成语 豆字旁的字 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窅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