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1:3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1:37:25
宿萍乡武云观
作者: 王守仁 〔明代〕
晓行山径树高低,
雨后春泥没马蹄。
翠色拖云开叠嶂,
寒声隔竹隐晴溪。
已闻南去艰舟楫,
漫忆东归阻杖藜。
夜宿仙家见明月,
清光还似鉴湖西。
清晨我在山间小道上行走,树木高矮不一,
雨后的春泥没过了马蹄。
翠绿的山色拖着云彩,层层叠叠的山峦展现眼前,
清冷的风声穿过竹林,隐约听见清澈的溪水。
我已听闻南方的水路艰难,
不禁回忆起东归时的杖藜之阻。
夜宿仙人居所,看见明亮的月光,
那清辉宛如鉴湖西边的水面。
作者介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心学”的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守仁游历萍乡武云观期间,借景抒情,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他心灵的追求和对故土的思念。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和对故乡的怀念。开篇以“晓行”引入,营造出清晨的宁静氛围,树木的高低错落有致,表达了自然的生机与变化。接着,雨后春泥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细腻,也隐喻了人生路途的坎坷与艰难。
“翠色拖云开叠嶂”一句,使用了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峦的层叠之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心灵的开阔与宁静。接下来的“寒声隔竹隐晴溪”则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渴望。
后半部分诗句转向对人生的思考,提到南去的“艰舟楫”,表达了对未来旅途的忧虑与无奈,接着又回忆起“东归阻杖藜”的经历,流露出对故乡的牵挂与思念。最后一句“夜宿仙家见明月”,则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明亮的月光似乎让他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展现了王守仁对自然、人生以及理想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共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晓行”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中午
B. 清晨
C. 傍晚
D. 午夜
“寒声隔竹隐晴溪”中的“竹”起什么作用?
A. 隔音
B. 阻挡风
C. 美化环境
D. 提供阴凉
诗人对南方向的水路有什么感受?
A. 轻松愉快
B. 期待向往
C. 艰难忧虑
D.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是对《宿萍乡武云观》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妙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