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0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06:49
渡江云·庚寅中秋,一九五○年
作者:黄咏雩
人间圆缺事,广寒路迥,何处问婵娟。
紫云谁记曲,舞罢霓裳,旧侣散如烟。
蟾吞兔蚀,奈凋残镜里山川。
风露湿桂华摇梦,吴质倘无眠。
年年。香阶裙屐,画屋笙歌,惹池娥颦怨,
秋已隔琼楼玉宇,碧海青天。
阿侬玉臂宫砂在,又清辉寒沁金蝉。
奁影满,相看耐得相怜。
这首诗表达了人世间的圆缺与离散,月亮的明亮与孤独,诗人不禁想问月中仙女在哪里。紫色的云彩谁还记得那曲子,舞罢的霓裳舞者,昔日的伴侣如烟散去。月亮吞没了兔子,然而镜子里映出的山川依旧凋残。微风与露水湿润了桂花,摇曳着梦境,吴质(即指诗人)难以入眠。年复一年,香阶上轻盈的裙屐声,画舫中笙歌悠扬,惹得池中美人含怨而颦。秋天已将琼楼玉宇隔开,碧海青天遥远无边。阿侬(指爱人)那如玉的臂膀上有宫砂,清辉洒下,寒意沁人心脾。奁中影子满满,我们相对凝视,忍耐着彼此的相怜。
黄咏雩(1911-1980),字璐生,号咏雩,近现代诗人,生于中国江苏。其作品多描绘自然、人生哲理,寓情于景,风格细腻,常融合传统与个人情感。
该诗创作于1950年中秋,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变革剧烈,诗人借助中秋的传统节日,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
《渡江云》以中秋为背景,诗人在月夜下,借景抒情,表达对逝去时光和旧友情的感慨。诗中“人间圆缺事”一语,点明了主题,月的圆缺象征人生的起伏变迁。接着,诗人描绘月宫的孤寂与美丽,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思与对美好情感的渴望。
“舞罢霓裳,旧侣散如烟”更是道出了往日欢乐已成过往,现状的孤独与无奈。随着意象的转换,诗人通过“蟾吞兔蚀”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暗示着人生的无常。“风露湿桂华摇梦”则通过自然的描绘,传达出对美好梦境的渴望与追寻。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悠远,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也有对时代变迁的无奈感伤。诗人在描写秋夜时,融入了浓厚的抒情氛围,使得作品既具个体情感,又有广泛的社会共鸣。
整首诗通过中秋夜的月亮,引出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现状的感慨,体现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中“人间圆缺事”指的是什么?
“蟾吞兔蚀”中的“蟾”指代什么?
诗中提到的“香阶裙屐”描绘了什么场景?
《水调歌头》(苏轼)与《渡江云》在中秋主题上有共通之处,皆表达了对月亮的景仰与思念,但苏轼更偏向于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而黄咏雩则更聚焦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过往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