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38: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38:21
自恨寻山计苦迟,
年过四十始知非。
小轩迎客如招隐,
野鸟窥人自识机。
窗外竹深孤鹤下,
阶前菊秀晚蜂飞。
老僧战胜长幽寂,
瘦骨缘何未肯肥。
我自怨寻山的计划太过缓慢,
年过四十才开始明白自己所追求的并非真理。
小小的轩窗迎接来客,就像在招呼隐士,
野鸟窥视人间,早已识得其中的奥妙。
窗外竹林深处,孤独的鹤儿正低飞,
台阶前菊花盛开,晚风中蜜蜂在飞舞。
老和尚战胜了漫长的寂静,
可是他瘦弱的身体为何还是不肯丰腴?
“老僧”暗指隐士的心态,寓意修道者在世俗中所追求的境界。诗中提到的“菊”,常常被用以象征高洁的品格,反映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苏辙是苏轼的弟弟,与兄长齐名,擅长诗文,风格清新飘逸,常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诗作于诗人四十岁时,正值人生的反思期。诗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自省。开篇自责“寻山计苦迟”,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懊悔与反思。随着年纪的增长,诗人意识到自己的追求并非真正的自我实现,体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小轩迎客如招隐”一句,描绘出一种宁静的隐居生活,暗示了诗人对那种生活的向往。接下来,诗人通过“野鸟窥人自识机”,展示了自然界的灵性与机敏,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后半部分通过“窗外竹深孤鹤下,阶前菊秀晚蜂飞”,生动地描绘出宁静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自然的美好。最后一句“瘦骨缘何未肯肥”,则是对隐士生活的感悟,尽管心灵丰盈,身体却依然瘦弱,反映了对物质的淡泊与内心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真谛的追求与对物质世界的淡泊。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生活的向往?
“老僧战胜长幽寂”中的“幽寂”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菊花”象征了什么?